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内建设发展实践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洞悉世界发展局势和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和新理念,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有着深厚的世界时代背景,也是对解决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新问题和新挑战、破解全球治理困境的全面探索,更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诉求的典型表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持久和平——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是人类的永恒期望。”和平稳定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把追求持久和平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价值理念。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根本要义在于国家之间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走出一条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普遍安全——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石,它关系民生、关系国家稳定、关系社会长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曾指出:“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曾经的冷战思维、零和博弈以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已然行不通,当下需要尊重各国在国家安全方面的利益,以对话协商、互利合作的方式解决安全问题,共同筑牢世界安全防线。
共同繁荣——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建立伙伴关系、营造安全格局,归根究底是为了经济的共同繁荣发展,发展意味着生存和未来,意味着权利和尊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坚持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才能真正实现共建、共享、共赢,才能让发展成果惠及各国。
开放包容——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这也是中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方面。
清洁美丽——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责无旁贷。”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为世界生态文明作出中国贡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底蕴
任何理论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是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在立足当代中国国情和国际局势基础上提出的,更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天下大同”“义利兼顾”等中国传统思想底蕴。
“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中国人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运用与时俱进的“和”文化理念,传播“和合”智慧,引领国际新秩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持久和平、平等协商、彼此信任的世界,与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的追求不谋而合。“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不仅考虑国家私利,更强调超越了民族、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强调全球命运的休戚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推动形成互相尊重、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关系,顺应世界发展的整体趋势,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道义优先,义利兼顾的原则,以国际道义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全球利益来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力求使道义和利益在新时代背景下达到辩证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坚持正确的义利观,“要求在世界各国交往与合作中做到义利相兼、先义后利,相互尊重与维护国家主权,超越狭隘国家利益观、摒弃文化霸权主义思维”。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统战理论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