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教育在线

于丹:回望我国优秀文化传统 思考今天家教何为

本报记者 朱英杰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1月10日   第 09 版)

缺位的家庭教育亟待回归

为什么当前社会中存在个体行为失范、个人道德感下降、公共意识淡薄的现象,哪里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论坛(2023)教育强国分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回望中,抛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回答这一问题前,于丹首先向与会者分享了自己思考这一问题的逻辑起点。

于丹表示,与城邦式的西方社会有所不同,在家邦式社会的中国,每个人的边界感与责任意识并不是在公共空间得到确立的,而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因此,家庭教育的“缺位”是造成很多失范行为出现的关键因素。

“中国的家庭教育是公民教育安身立命的逻辑起点。”站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中看问题,于丹表示,我国曾经历了漫长的氏族社会和家族社会,而像如今这样父母带孩子的核心家庭形式发展不足百年。“现在,往往父母双方都要外出工作,大家对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而忽略了一直以来中国最关注的家庭教育。”

教育模式在颠覆过往中飞速转型,为当前的教育实践留下了很多待解难题。“教育环境中形成了追求知识教育忽略了价值教育、追求上线思维忽略了底线思维、追求规模效应而忽略了规则效应、追求高精尖专业技能忽略了人生常识的问题。”在于丹看来,价值教育、底线要求、规则概念、生活常识恰恰是家庭教育所应完成的。“今天我们无法让晚辈们去拜宗庙、祠堂。但我们需要思考怎样在家庭教育中重建中国的家教与门风,把我们中国原有家族教育中一些好的传统传承下来。”

重温家教的使命与责任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于丹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参考带领与会者们共同审思——曾经,在我国家庭教育中开展的关于“规则”与“常识”的教育。

于丹介绍,这句古语记录的是古人在六七岁左右时接受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学着做基本的家务;学着与大人得体地说话并正确地表达自我;学习规则,懂得进退,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则等。随即再围绕“礼乐射御书数”进行完整的全人教育。“这些重要的规则和锻炼,要从家庭教育做起。”于丹表达自己的遗憾,“而今天,这些基本要求很多人都做不到。我了解到很多学生在家时,父母往往都准备好了一切,帮着穿衣服、叠被子、挤牙膏……简单来说,只要学习好,其他的都不重要。”

与此同时,她还强调在早期教育中,家长还需特别关注学生“自主人格唤醒”这一问题。“当前,各科严重分化、成绩至上,使得我们逐渐进入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大家很难宏观地站在因材施教的角度去关注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导致孩子们自主感受被遏制。比如学习弹琴,需要反复练指法,但却弹不成一个自己喜欢的曲子,人慢慢地变成了机器,缺少自我效能感。”

“这会让孩子们更习惯依赖他人,而缺少自主去对抗困难和风险的能力。”为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于丹特别建议要帮助孩子养成自省的习惯。“谈到自省会让我们又重新回到传统文化中,曾子曾说的‘君子日三省乎’。反省是为了达到行为上的自律,从而达到人格上的自尊,以获得真正的自由。而在当前的教育中,他律过多,在学校老师管,在家家长管,自律极度缺乏。”

“一个人的内驱力越充盈饱满,他跟这个社会之间的逻辑自洽越容易实现。而一个人越缺乏自我效能感,越低自尊,那么这个人就会是点不着生命火焰的湿火柴。”于丹生动地补充说。

2024-01-10 本报记者 朱英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5710.html 1 于丹:回望我国优秀文化传统 思考今天家教何为 55,71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