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科技时代

“创新之花”结出“科技之菜”

——探访蔬菜产业创新发展的“寿光模式”

本报记者 高志民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1月11日   第 07 版)

蔬菜大棚内景

播种面积60万亩,总产量450万吨,年产值110亿元、年交易额200亿元,这里是全国最大的设施蔬菜种植基地——“中国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

寿光还有一系列围绕蔬菜的标签: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

新年伊始,记者深入寿光田间地头,探寻其引领蔬菜产业创新发展的其发展脉络和经验,解读曾被习近平总书记两次点赞的蔬菜产业发展“寿光模式”。

“种业振兴行动”:

蔬菜有了“寿光芯”

山东潍坊寿光古城街道前疃村大棚内,西红柿苗顺着一根根绳子向上攀爬,每一个大棚里株苗高度一致、株型相似、结果大小相近。

“我们这里有170多个番茄新品种,红橙黄绿青蓝紫,彩虹般的颜色,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口感。”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古城街道前疃村党支部书记殷凤海拿着刚刚摘下的彩色番茄,邀请记者品尝。

古城街道前疃村是一个以番茄产业为主的村庄,该村的种植户们种植的樱桃番茄口感好、售价高,一斤能卖到10元。优质高价的“小番茄”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而这正是得益于寿光“种业振兴行动”所取得的成果。

在寿光蔬菜种业集团研发中心,科研人员介绍,“别看一粒小种子并不起眼,但要培育出它,一般要经过七八代亲本杂交,历时5年左右。”

寿光蔬菜种业集团作为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和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先后创建了国家设施蔬菜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设施蔬菜技术创新中心等24个省部级研发创新平台,组成了由院士、泰山领军人才等领衔的40多人的育种研发团队,致力于种业科研攻坚。目前,企业库存种质资源达2.5万份,是山东省最大的茄果类设施蔬菜种质资源库,而这也是寿光大力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的一项重要成果。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菜农不得不接受‘按粒卖’的‘洋种子’。2010年,‘洋种子’在寿光设施蔬菜种子市场占有率接近一半,尤其是彩椒、大红果番茄等部分茄果类蔬菜占比更高。”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立新告诉记者,如今国产种子市场占有率已经提升到70%以上。

王立新介绍:“我们紧紧围绕推进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种业研发。力争到2025年,建成全国蔬菜新品种的展示推广和交易平台,真正将寿光打造成‘中国蔬菜种业硅谷’。”

院地合作

探索创新链深度融合

“科技支撑是寿光蔬菜产业领先全国的关键因素之一,”寿光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袁世俊说,“多年来,我们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一年一个议题,持续建真言、出实招、献良策,为助推农业强、农民富贡献了政协智慧。”

与知名农业院校合作便是寿光市政协出的金点子。说起农业科技,肯定离不开中国农业科学院这支“国家队”,经过多方努力,2019年4月中国农科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揭牌。之后双方合作愈加紧密。

“这是最新的‘减脂黄瓜’,属于功能性蔬菜。这个品种是运用最先进的智能分子设计育种技术选育出来的。有两个特质,一是口感好,二是富含丙醇二酸,这个物质可以阻止进入人体的糖分转化成脂肪,从而达到抗糖减脂的功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实验室里,寿光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许铁敏介绍。

许铁敏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派到寿光挂职的干部,长期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到了寿光更是有了用武之地。

“我们充分发挥农科院创新优势和人才优势,服务支撑寿光农业现代化建设。在全国层面率先探索农业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为寿光蔬菜产业发展厚植新优势、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

尝到了科技创新带来的甜头,寿光先后与40多所知名院校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筹建了山东省唯一一家设施蔬菜领域技术创新中心,搭建国家级科研平台12家、省级科研平台9家。建成山东省最大的蔬菜种质资源库,种苗年繁育能力达18亿株,自主研发的蔬菜新品种达205个。

“土棚”变身“绿色车间”

不仅仅是种业创新,如今,寿光蔬菜的科技现代化已经“全副武装”。

“动动手指就能种菜”,已成为菜乡的时尚。在寿光稻田镇崔岭西村,村民崔新中掏出手机,打开智慧农业App,轻点软件,放风、补光、加湿、卷帘、浇水、施肥等都能在手机上控制。

“提前设定施肥量、给水量、温度这些数据,物联网设备可以全面监测作物长势,遇到问题后系统会自动报警。”崔新中说。

“寿光大棚也在不断创新,这已经是我们的第七代大棚了。本身保温能力强,尽管降温幅度比较大,但棚内温度总体稳定,蔬菜产量总体可控。”寿光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天宝告诉记者,寿光是“农圣”贾思勰的故乡,种菜“村村有遗风、户户有传承”。上世纪80年代,当地已出现烧煤取暖的“土棚”,但保温性差,冬天大棚里只能长些叶菜。

一心想带领村民致富的王乐义认准反季节蔬菜这一突破口,带着17名党员借钱建起大棚,开始试验:旧式“土棚”一到冬天就被“冻透”,他们就把墙体加厚一米,让棚面朝南,更有利于光照。从冬日全靠太阳取暖再到把玉米芯从头铺到尾、点火取暖,用“土法子”救瓜苗。

现在,在寿光稻田镇村民的蔬菜大棚里,安装了智能放风机、智能植保机、大型水肥一体机、智能控温、自动补光等新技术。同时,有5万多个大棚应用了物联网装备,蔬菜大棚变身成为“绿色车间”。

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寿光建成了一批智能化园区,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普遍运用,农资、技术、管理、检测、品牌、销售“六统一”标准化管理,蔬菜种植实现自动控温、自动喷滴灌、自动放风、自动施肥、自动卷帘“五个自动化”。

作为冬暖式大棚蔬菜的发祥地,如今,寿光已经拥有15.7万个蔬菜大棚,而蔬菜大棚已经向全国拓展。北到黑龙江省五常市的“冬季温室”,南到南沙永暑礁的蔬菜繁育基地,西到贵州省遵义市的“枫香速度”,在全国新建的蔬菜大棚中,一半以上都有“寿光元素”。同时,遍布全国的8000多名寿光技术人员,已向26个省份提供了大棚蔬菜集成解决方案。

从“一粒良种”到“一盘好菜”

锚定农业现代化,寿光蔬菜产业发展路径明晰:咬定创新,做强两端,提升中间,再造新优势,从“一粒良种”到“一盘好菜”,一条上扬的产业“微笑曲线”,令蔬菜产业不断增强竞争力,发展成近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什么技术适用?有哪些操作规范?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的寿光人意识到:“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寿光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武治强介绍,以前我们输出产品和技术,现在更看重输出标准和体系。

位于寿光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成立以来,集成2369条蔬菜产业链相关标准,形成14大类、182个品类的蔬菜标准数据库,编制完成了37种蔬菜的54项生产技术规程,6项全产业链行业标准获农业农村部发布实施,填补了国内空白,一个个寿光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一举成为蔬菜全产业链标准的“领跑者”。

“有了标准,就有了质量保证。按照寿光蔬菜种植标准,我们成立了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统一蔬菜品种、品牌与销售渠道,组织村集体和村民以土地、资金等方式出资加入合作社。我们种的‘崔西一品’原味西红柿一斤卖到了20元钱,供不应求。”稻田镇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崔玉禄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合作社先后开辟了莫斯科、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等国际市场销售渠道,年出口蔬菜近2万吨,销售收入超过1.1亿元,带动周边村庄2000吨蔬菜出口。在崔岭西村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展厅墙上,8个大字格外醒目:“品质蔬菜一路向北”。

“未来,寿光市将持续加快蔬菜育种创新攻关,加快选育优质蔬菜品种。高质量、高标准——让‘寿光蔬菜’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唱响。”赵天宝表示。

2024-01-11 本报记者 高志民 ——探访蔬菜产业创新发展的“寿光模式”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5763.html 1 “创新之花”结出“科技之菜” 55,76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