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罗韦)农牧产品如何走上市民餐桌?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陶迎春在调研中了解到,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大中小型超市集中采购,再上架超市销售;二是大中小型公司生产的标准化合格农牧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销售;三是农村合作社、小微农牧公司、农牧民自发销售自产的农牧产品。
陶迎春认为,第三类也就是小规模自产自销的农牧产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销售渠道不稳定,抗市场风险性弱;二是销售渠道不确定,靠天吃饭随机性强;三是不善广告宣传推销,好东西卖不出去、卖不上好价钱。
通过与32名村支书、驻村第一书记和92名农民对话,陶迎春了解到:农牧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就是帮助他们把农牧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
陶迎春呼吁,探索社区乡村融合,促进农牧民增收。盟市分管社区部门指导,旗县区直管社区、物业相关部门负责,城市社区与周边乡村嘎查结对子,以社区居民购买力、消费力为准,结对消费助农,搭建乡村社区邻里互通、产销互动、公益互助的交流平台,建立乡村和社区网格员服务,社区和物业提供实体场地,招投标引入第三方商家为主体,线下在社区建立实体小超市,线上开通社区居民微信接龙团购群等,把好从“田头”到“舌尖”的农产品安全关,成为鼓起农牧民钱包的销售官、服务好城市居民健康的推介官,推销结对子的乡村嘎查农村合作社、小微农牧企业、农牧民自产的农牧产品,直接帮助周边农村嘎查销售“好粮食”促进农民增收,也让社区居民“中国碗”多一种选择。
“可否在大型超市专设‘乡村振兴农产品专区’,在中小型超市上架‘乡村振兴特色农产品’,扩大农牧产品销售的端口。”陶迎春说,在向外推广内蒙古产品的同时,要重视深挖本地销售潜力,销售周边农村嘎查“土特产”,促进农牧民增收。
陶迎春呼吁,促进农牧民增收,还需要更多精准的惠农政策,协调社会各界力量,做更多帮助农牧民销售的小事、细事、实事,让农牧民腰包鼓起来,让市民餐桌丰富起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进乡村振兴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