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工作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是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实践,更是探索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客观路径。
城市更新工作分为居住类、产业类、设施类、公共空间类和区域综合类等五类。刚刚过去的2023年,全国范围内各大城市扎实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在老旧小区改造、产业空间更新、设备设施提升、公共空间建设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像老旧住宅楼增设电梯、补建停车设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和有益经验。
城市更新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中创造更多附加值,以优越的制度环境和文化土壤为城市未来发展插上羽翼,凭借精细的治理能力提高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铆足干劲聚力发展的当下,就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科技创新,为城市更新注入澎湃动能。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我们要立足科技创新定位,把绿色低碳、信息化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更新实践中,大力普及绿色低碳产业化内装、装配式地砖、项目碳足迹追踪、雨水收集、高效节水器具、物联网技术、智慧交通、智慧消防等已经基本成熟的技术。城市更新为科技创新成果提供真实具体、量大面广的应用场景,让科创成果不断完善改进,迭代升级;科技成果的应用也为促进传统建筑行业升级换代指明了方向、找到了工具,要真正让科技成果指导城市更新工程的落地实践,为城市更新工作注入澎湃动能。
优化政策和流程,形成城市更新工作合力。产业类城市更新项目是经济和民生的毛细血管,其数量、质量和活跃度对于增强人才吸引力,增加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升城市竞争力至关重要。建议只要是符合城市产业功能定位、符合长远发展预期的项目,政府主管部门要对更新项目的审批互动频率、时效、项目规划指标微增、用地性质调整、场地交通优化等方面优化审批流程,给予必要的指标灵活性;研究集体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上的城市更新项目,探索制定省级层面、适合各地特色的“产业类城市更新项目实施细则”,明确方案联合会商和审核机制,为城市更新实施主体提供可操作、可落地的工作指引,让城市更新项目有机会获得跳跃式的提升和蓬勃发展。
融合现有多个专项政策,形成政策合力。现阶段各省市除了地方层面陆续出台的《城市更新条例》外,近期多个国家部委也出台了《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一刻钟生活圈建设、韧性城市和消费中心城市以及数字标杆城市建设方案等政策文件,这些政策都和城市更新工作有较强的相关性。要把这些政策结合起来,引进专家智慧和公众参与,进行有机梳理,辨证准确地应用在具体项目中,让城市更新项目在精细化治理水平上向前一步,在工作中形成合力。
传承和弘扬文化,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人创造环境,环境塑造人,在城市更新中要形成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文化内涵提升的价值导向。以文化自信的态度让艺术家登场,和设计师携手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创造更好品质和更多价值。充分认识城市更新过程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理解城市文化具有的传承性、差异性和包容性,通过城市更新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留住城市文化特质的“DNA”;由表及里进行内涵式更新,挖掘城市文化元素,留住城市记忆,重视运动及健身元素,减少边角地、闲置桥下空间等消极空间,用微改造微提升的方式营造积极空间;采用传统工艺、传统材料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性改造,保留空间肌理和烟火气息,使传统街区焕发新活力、重塑新繁荣;要让城市更新都能有“山水凝眸处,浓淡总相宜”之美,让每个城市更新项目都成为文化艺术和工程设计相结合的典范。
消防安全优先,筑牢安全发展底线。安全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底线,房屋建筑作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载体,在消防安全方面是重点和难点,应优先保障。城市更新项目,受制于建设年代较早、规范标准更新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缺乏完整的制度化和成熟的消防安全保证体系,许多老旧厂房和低效工业园区更新后成为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风险显著上升。建议高度重视消防安全,可以消防安全评估工作作为城市更新项目的前置条件,通过项目消防安全评估统筹兼顾建筑安全性、技术合理性和工程经济性,为科学实施更新提供技术支撑,筑牢安全发展底线。
城市更新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要继续加强顶层设计,大胆创新、解放思想、先立后破、科技助力、政策护航、文化添彩、安全兜底,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让城市高质量发展,让群众高品质生活,正所谓“城市更新天地宽,推动发展建新功”。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委员、海淀区建筑行业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