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2023年,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焦急难愁盼问题,在把民生实事办到人民群众心坎上的同时,也赢得省政协委员点赞。
暖民心,办好“一老一小”身边事
“一老一小”一直是群众关心的民生重点。2023年,江西省新增“一老一小幸福院”165个,改造提升乡镇敬老院206所,并在此基础上增设社区嵌入式养老院52家,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1.6万户,让老年人开启社区居家幸福养老生活。
省政协委员,吉安市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孙劲涛结合《江西省养老服务条例》落实情况调研,建议鼓励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送医疗服务上门,解决居家老年人急需的就医取药问题;鼓励有需要的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在家享受养老院的专业服务;鼓励民办养老机构拓展服务范围,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居家照护业务。
解决了“一老”的养老问题,还有“一小”的入托入学问题。今年,江西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9.18万个、义务教育学位27.4万个。
“从长远来看,基础教育学位需求呈下降趋势,意味着需要超前研判人口变动情况,更科学合理地规划学校建设、学位布局。”省政协委员、景德镇市政协副主席王筱松建议,搭建学龄人口动态监测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学位需求数量与空间分布等基础信息,保障学位布局与学龄人口分布相一致。
省政协委员、团省委副书记胡振燕着眼于加强托育机构监管,建议将托育机构纳入公共安全重点保障范围,参照校园安防“四个一”工程,实行托育机构监控录像与公安机关联网,严防安全事故发生。
破难题,稳岗扩岗促就业
隆冬时节,得益于“送岗进村”服务,抚州临川30多名返乡员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月收入可达到4000元。而在上饶信州“5+2”就业之家,一大早,社区工作人员拿出登记簿,边打电话,边详细记录辖区求职者的最新就业动态。
2023年,为破解就业难题,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以高质量充分就业点亮“万家灯火”。通过出台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16条”,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2%、7.1%,取得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的成果。
“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为46.1万,对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省政协委员、南昌市政协副主席黄清玉建议,构建校园到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缓冲带,建立大学生离校后相关服务体系;创造大学生就业“蓄水池”,探索匹配大学生技能和人群特征需求的相关岗位,精准服务高校毕业生快就业、早就业。
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省政协委员,萍乡市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姚瑞瑛建议,支持新就业形态用人单位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并颁发等级证书,接受人社部门监管;持续加大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备案力度,增加其职业晋升和享受技能人才相关政策的机会。
强保障,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近年来,随着7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部开工建设,82个县(市、区)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江西患者看病,由“我们去省外”逐渐变为“外省来江西”。同时,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9.85%以上,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免备案、享受参保地同等医保待遇。
为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省政协委员、省胸科医院质量管理科负责人梁立超建议,推广“先医后付”模式,让“信用+医疗”助力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建设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系统,并与支付平台相连,患者凭信用先接受医疗服务,在挂号、检查、取药等环节无需进行任何付费操作,最终根据医疗服务项目和费用清单进行结算。”
除了就医体验升级,越来越丰盛的“文化大餐”也让不少江西居民感受到了身边公共服务的进步。
“孺子书房探索实践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获评“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601个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建在家门口的“文化粮仓”……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案例,委员们深刻感受到全省基层群众文化获得感明显增强。
省政协委员陈菊明建议,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果反馈、纠正和更新机制,畅通农民文化诉求表达。以村为重点,常态化征集农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信息,组织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文化服务,让公共文化服务更贴近群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