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多做宣传政策、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画好新时代最大同心圆,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广东现代化建设。”在日前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闭幕会上,省政协主席林克庆的话引发委员强烈共鸣。界别,作为人民政协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人民政协有别于其他政治组织的显著特色。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的工作要求,如何将这一要求落地?对此,广东省政协给出了自己的“答卷”。
■ 界别履职“实”起来
早在2020年,广东省政协就率先出台了《广东省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实施意见》,对委员联系群众工作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方法途径、组织实施作出了规范。
“文件针对的是广义上的群众。而界别群众是群众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群体性、统战性、多样性的特点。”省政协党组成员、秘书长陈文明表示,要认真研究新时代政协开展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对标全国政协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广东实践和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行修订。
2023年9月至11月,在陈文明牵头带领下,省政协组织调研组以“探索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为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联系谁?联系什么?怎么联系?联系要达到什么效果?联系情况如何纳入履职综合评价内容?带着这些问题,调研组深入广州、东莞、河源、汕尾、清远、潮州、云浮等地实地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个别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情况。
“调研中,我们发现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不断深入人心、取得长足进步。但实践中仍存在委员界别意识不强,联系不够紧密有效,联系的平台渠道、制度机制有待进一步拓展完善等问题。”省政协联络工委主任肖航夫说道。
其中,界别设置有待规范优化问题也被调研组着重提出,尤其界别间委员数量差距较大的问题普遍存在,例如省政协有13个界别委员人数少于10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界别功能的发挥。为此,调研组建议与时俱进规范政协界别设置,适当减少特邀人士界别委员占比,根据委员的来源和专业专长,安排到其他相关专业界别等。2023年,广东省政协就在换届时增设了“环境资源界”,并将“共青团”和“青年联合会”合为一个界别,也为更好地开展界别履职奠定了基础。
此外,省政协坚持完善政协党组成员分工联系界别制度,出台省政协党组、专门委员会分党组与党外委员谈心谈话、党员委员活动小组工作办法,成立26个党员委员活动小组,充分发挥党组成员、党员委员在联系界别群众中的示范引领作用。2023年,省政协主要领导带头逐一走访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与不同界别委员谈心交流17场次,引领委员和各界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省政协党组和专门委员会分党组成员通过常态化走访、集体学习交流、个别谈心谈话等形式,加强与委员的沟通联系,进一步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把更多的人团结在党的周围。
■ 界别活动“活”起来
2023年5月,广东省政协成立了“环境资源界别政协委员工作室”,并聘请了首批10名专家作为工作顾问。
林克庆在考察该委员工作室后表示,政协委员工作室要创新思路,丰富形式,积极发挥作用,成为引领凝聚共识的阵地、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协商议政建言的平台、学习交流分享的园地,为构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新格局,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样板,走出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贡献智慧力量。
依托界别委员工作室,省政协人资环委开展了多个调研监督活动,其中“以绿美广东为引领,打造高品质生态”专题调研报告正是在工作室里讨论修改完成的,还有“绿美广东·关注海洋”系列活动也是在此谋划的。省政协委员张修玉说,委员工作室不仅把委员组织起来,还聚集了界别的大量资源,将参政议政与社会服务有机融合,成为政协委员服务界别群众的窗口。
像这样以界别为基础的委员工作室在广东省政协有10个。作为省政协社法委政协委员工作室召集人,胡芳军委员认为,依托委员工作室,委员们联系界别群众更加密切,能最大限度凝聚智慧力量,把律师政协委员及所联系群众的专业能力融入履职实践,联系基层、凝聚民心、服务民生。
界别群众在哪里,履职工作就推进到哪里。近年来,广东省各级政协灵活采用“政协搭台、邀请各方”“基层搭台、政协嵌入”等方式,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协商为民平台机制。
2017年,省政协与省政府联合搭建“粤商·省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每年上下半年各一次,迄今举办了13次,成为广东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张亮丽名片。在2023年下半年“粤商·省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召开前,省政协探索开展深度协商会,组织跨专委会、跨界别、跨领域的委员、专家与党政部门进行协商,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推动协商成为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过程。
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晖对这些做法表示赞成,并建议要鼓励、支持委员跨专委会、跨界别履职,以专业互补提升建言资政质量,推动全省各级政协组织联合调研、联动协商。“同时,还要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收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时效性和转化质量。”
除了“粤商·省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外,省政协在2023年加快推进各专委会“一委一品”建设。例如,省政协民宗委打造了“看变化·强信心·助发展”工作品牌,省、市两级政协的少数民族界、宗教界委员组成考察团深入地市,一边感受发展的变化,一边总结发展的经验和提出建议。
“珠海考察之行,时间虽然短暂,但也让我们领略了珠海的宁静干净和绿色之美,感受到了身处大湾区核心区域的珠海有着很强劲的发展动力。”清远市政协委员、市人才和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一级主任科员杨桦表示,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要能走出去、勤思考,真正树立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为民所牵的思想,更好地履职尽责,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一个个突出界别特色、彰显界别作用、聚焦界别群众的界别活动和平台阵地,推动着政协力量下沉、工作下沉。
■ 界别声音“响”起来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强化意识是委员发挥主体作用、联系界别群众的重要前提。2012年,广东省政协在全国首先设立界别发言人。成立之初,省政协对发言人的定义非常明晰:界别发言人是本界别群众的“代言人”,是沟通党委政府、界别群众和新闻媒体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调查研究、汇集民意、发布信息、当好“喉舌”的职责。这个做法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广东省政协的“招牌动作”。
省政协副秘书长廖珍玉表示,通过建立政协界别发言人制度,期待培育出一批正能量“明星”委员,利用“明星”委员的流量讲好中国故事、粤港澳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在今年广东省“两会”前夕,省政协举行了十三届省政协界别发言人学习交流会,进一步凝聚发出界别“好声音”的共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省政协特邀澳门界别发言人马志达说,做好履职工作是当好界别发言人的一个重要基础。要在平时积极参加培训学习、调研考察、资政交流等各项履职活动,经常跟省政协、澳门委员和各界人士交流,了解情况、调查研究,对这些工作做到心中有数,特别要抓好考察学习过程中了解到的典型案例、经验、建议等等,平时努力备足功课,才能有底气说“干货”,才能负责任地发声,发出有建设意义的声音。
“界别发言人代表的是界别,而不是委员个人。”省政协常委曹志伟认为,宽领域、多层次调研是言之有物的基础。为了一个提案,曹志伟和委员工作室的同事一起北上杭州、上海、北京,南下香港、深圳,远赴墨尔本等城市学习交流,前后历时9个月,易稿45次,最终获得了很好的提案办理效果。
除了设立界别发言人反映界别声音之外,广东省政协还利用数字政协,打造了线上“委员会客室”,发出更多的界别声音。截至2023年底,省政协委员参加线上会客的有836人次,网友互动留言超过1.5万条,浏览量近百万人次,搭建起省政协委员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
“我认为‘委员会客室’栏目创新了政协委员与网友在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中联结联谊的工作方式,为政协委员团结引领界别群众拓宽了渠道,也为委员书写高质量‘委员作业’搭建了新的舞台,使委员从政协会议履职走向社会履职、从被动履职走向自主履职、从个体履职走向团队履职真正成为现实。”省政协委员莫鸿伟说。
更多的界别好声音被转化成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为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政协力量,汇聚社会各界智慧的“好声音”且响且真且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