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周刊

我国现有古树名木508.19万株

​各地为古树名木撑起“保护伞”

本报记者 王硕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2月22日   第 05 版)

古树名木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寄托着广大人民群众的乡愁情思,延续着优质的生物基因,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普查范围内现有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包括散生122.13万株和群状386.06万株。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积极探索,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保护举措。如2019年,新修订的森林法首次在法律层面将保护古树名木列为专门条款。目前17个省份及部分城市出台了古树名木保护相关地方性法规或管理办法。建立起覆盖普查、鉴定、复壮、管护等全过程的技术标准体系;我国已初步建成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一张图、一套数、一个平台,实现了动态、精准管理;针对衰弱濒危一级古树和名木,2023年首次落实中央财政资金5000万元,支持地方实施抢救复壮项目等。

各地也先行先试,探索出许多机制,为古树名木撑起了“保护伞”。

如“林长+司法+古树名木保护”模式。2022年的“6·06”案件是由湖南基层林长巡护及时发现并报案,林业部门配合公安机关依法迅速侦破,有效防止毒害古树犯罪行为进一步扩大,体现了各级林长的重要作用。四川发布总林长令,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重庆制定加强古树名木司法保护6条措施,有效强化“司法+古树名木”。河北、安徽、福建等地探索“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以“检察蓝”守护“古树绿”。

“生境整体保护”模式为古树名木建起了“宜居家园”。北京、浙江、广东等地打造形式多样的古树名木主题公园、绿美古树乡村、古树小区、古树街巷,发布古树主题游线、举办古树文化节等,增添城乡美景,方便群众游憩,推动古树名木资源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多元化投入渠道不断拓宽为古树名木保护持续“输血”。浙江、广西等地依托“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开展古树名木认捐认养,募集资金用于古树名木保护和复壮。上海、安徽、湖南探索为古树名木购买保险,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了地方财政压力。

此外,各地在制度建设、种质资源繁育、加强科技攻关等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有益做法。陕西省委书记主持召开专题会研究部署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成立工作专班,组建专家组,制定实施5株5000年古树保护工作方案。广东省委将“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列为六大行动之一。湖北开展新一轮全省一级保护古树名木体检,北京、陕西开展古树名木种质基因保存和繁育等。

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副司长刘丽莉表示,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定期开展资源调查,完善“一树一档”,实行全面挂牌保护,严格落实管护责任。推动古树名木保护纳入各级林长制督查考核和林长制网格化管理范畴;建立古树名木保护专家库和专家问诊机制,为基层开展资源调查、养护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持;做好古树名木精神挖掘阐释,加强宣传引导和合理利用。

2024-02-22 本报记者 王硕 我国现有古树名木508.19万株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7529.html 1 ​各地为古树名木撑起“保护伞” 57,52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