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意周刊

何以慰乡愁

王树理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2月26日   第 07 版)

春节回到故乡,心心念念的就是感受乡愁——想接受一下晚辈的叩首,想捧一捧除夕之夜的酒盏,想燃一挂迎春的鞭炮……然而,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拜年的方式变成了发送手机短信,迎春的鞭炮须到村外的空旷场地燃放,虽有过年的美酒,我却因上了岁数而有心无力了。

说起时下的乡村,让人眼花缭乱的街景与城市已相差无几:什么美容店、台球室、棋牌室、练歌房,可谓应有尽有。至于家家户户或国产或进口的小轿车,更是将村口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有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现在农村的交通秩序,就缺交警和红绿灯了。话虽是玩笑话,却引起了我的思考: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农村的规范化管理必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生活越来越新,何以慰乡愁?在我看来,新的生活节奏像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横亘了一堵拦河坝,虽然在不断缔造着新的活力,也在消磨着许多久已有之的约定俗成。我们这把年纪人心中的乡愁,正在追逐着新潮的背影渐行渐远,而随着时尚成长起来的新习俗,正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观念。

节日里,长辈们辛辛苦苦包下饺子,儿孙们一句“太腻”或者“平时吃得太多”,然后坐上汽车,油门一踩,便停在了火锅城门口;老人们从大棚里采摘了新鲜果蔬,想让孩子们喝杯热茶聊聊天,可街上的各种娱乐活动似乎更吸引他们的目光……凡此种种,总让人有一种乡愁已经走远的怅惘。

其实,乡愁的根基厚实得很,所有的新潮都是在传统的沃土上成长起来的新苗。在新生事物面前,传统似乎显得有些步履蹒跚,但当人们静下心来细细挖掘,却发现它内在的品质是那么的美丽端庄、耐人寻味。比如流传于我家乡的鼓子秧歌,虽然从遥远的古代走来,可以说是最早的集体乡愁或者“群众文化”的集中载体。但在当下,它不仅从来没有走远,而且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

我曾和商河县的一位企业家谈及此事,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这些年,承办和接纳鼓子秧歌演出,已经成为他企业发展一项重要内容,甚至被写入每年的工作计划。可见,扭秧歌那生龙活虎的场面,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兴奋,还能让许多人品味生活的情趣。从这个角度讲,乡愁更像一坛陈年老酒。一开坛,便香气扑鼻,沁人心脾,氤氲在男儿踏歌女子起舞的欢快舞步中。

这个春节里,我在一支以豪迈奔放为特色的秧歌队伍里,见到了一位大学生。当我问他为什么要参加秧歌队时,他告诉我,自己不久前参加了春季征兵,已经通过了初步的体检和政审,一个月之后便将穿上军装奔赴军营。为了不忘乡愁,记住家乡人民的重托,便一定要参加一次春节鼓子秧歌的表演。因为家乡的秧歌会让他将生命的根深深扎进故乡的肥田沃土,让他永远做一名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战士。听着这位年轻人的回答,我内心深处不禁泛起波澜,回想自己56年之前参军入伍时的情景,不也是如此这般吗?

原来,融入家乡的民俗风情,便足以慰乡愁。踏着鼓子秧歌的旋律,我突然悟出:乡愁,就是丰富多彩的新生活,是欢喜雀跃的鼓点儿,是人们对新生活的渴望,是对文明传统的升华与提高。伴着乡愁走,我收获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的馈赠;奔着乡愁来,我吮吸着原野上清新的空气,为生命的弹夹来一次全号装填,如果祖国需要我,我生命的弹道将射出火热的光。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2024-02-26 王树理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7706.html 1 何以慰乡愁 57,70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