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财经周刊

着力推动京津冀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武义青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2月27日   第 05 版)

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全要素生产率是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总体效率,决定着经济内涵型发展程度和潜在增长率高低,本质是技术、人才等要素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就三大城市群而言,2012-2021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平均每年增长依次为1.35%、1.80%和2.54%。表明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同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速度相对较慢。这也说明京津冀新质生产力提升空间较大。

京津冀整体定位之一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先行区、示范区”的重要角色。去年12月,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0%。三个重点区域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分别下降20%、15%,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总体达标,北京市控制在32微克/立方米以内。这表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京津冀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大重任。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成为京津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氢能、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京津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应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2年北京输出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为356.9亿元,仅占全部流向外省市的7.8%,也就是说,北京的对外技术交易额有90%以上流向津冀以外地区,主要原因在于北京的创新结构与津冀的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创新链和产业链缺乏有效衔接,导致北京的创新成果大部分在津冀地区以外转化,影响了北京对津冀的辐射引领。要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制造业集群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区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制造业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4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长三角占18个,珠三角占7个,而京津冀只占2个。要深入实施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建立集群跨区域协同培育机制,把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支持京津冀协同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引导大企业向区域内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要素,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专利布局等方面加强创新合作,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

超前布局未来产业,优化产业支撑体系。1月29日,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发展,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到2027年,未来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遍应用,重点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构建未来产业和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成为世界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这为京津冀未来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打造标志性产品、壮大产业主体、丰富应用场景、优化产业支撑体系六个方面规划重点任务。在全面布局未来产业方面,要加强前瞻谋划部署,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在优化产业支撑体系方面,要强化新型基础设施,深入推进5G、算力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千兆光网等建设,前瞻布局6G、卫星互联网、手机直连卫星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引导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服务未来产业,深化设施、设备和数据共享,加速前沿技术转化应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融合赋能,发展公路数字经济,加快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2012-2021年北京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升2.9%,上海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升2.5%,广州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升1.6%,深圳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升4.6%。这表明,深圳的新质生产力形成较快。2022年,深圳的研发投入为1880.49亿元,比北京的研发投入2843.30亿元少近千亿元,比上海的研发投入1981.60亿元少百余亿元,比广州的988.36亿元多近九百亿元,而来自企业的比例,北京超过四成,上海超过六成,广州也超过六成,而深圳超过九成,仅华为一家的研发投入就高达1615亿元,比天津(568.7亿元)、河北(848.9亿元)两省市之和(1417.6亿元)还多近200亿元。在深圳,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涌现出像华为、大疆、比亚迪这样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京津冀需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进一步推进京津冀体制机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下大气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同国内外其他地区沟通对接,打造全国对外开放高地。

(作者系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府参事、河北经贸大学原副校长、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2024-02-27 武义青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7754.html 1 着力推动京津冀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57,75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