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聚焦

为了生命最初1000天

——教育界委员建议“完善顶层设计,助力托幼整合”

本报记者 贺春兰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3月04日   第 13 版)

宁宁妈的惊喜发现

3月2日,记者连线山东济宁一位家有4孩儿的宁宁妈。夫妇俩先后生养了4个孩子,半年前,小宁宁1岁时,家门口有了家很不错的托儿所,考虑到自己工作忙,父母年龄大,也被托儿所的科学养育观吸引,宁宁妈选择将宁宁送到了托儿所。在记者采访前一日托儿所的开放日活动上,宁宁妈惊喜地发现:“当老师叫到宁宁的名字时,1岁半的小宁宁居然盛饭后,端着碗稳稳当当地走回座位,一滴也没有洒落。吃饭时,宁宁还会时不时地关照下旁边1岁的安安。想到自己前面几个孩子,大概在这个年龄,基本还是爷爷奶奶追着哄着喂饭。”对比之下,宁宁妈感慨,“还是得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之前自己不喜欢社交,很少带孩子到楼下和同龄小朋友互动,结果几个孩子上小学时,在合作学习等项目中,都出现了融入困难的问题;而小宁宁的专注性也好于前面几个孩子——显然因为这里有专门的老师,能够科学养育。托儿所的老师们会有意识地带孩子到大自然,鼓励孩子们去摸摸去闻闻,之前我自己带娃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

作为专业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对宁宁妈观察到的情况有着专业的理解:“0-3岁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一个人85%的脑神经发育和80%的综合能力都形成于生命最初的这1000天。”

托育资源依然紧缺

“宁宁妈的体验是很多家长向往的。随着年轻父母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托育服务体系,确实正在成为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义之一。”同柳茹一样,全国政协委员刘林比较早就开始关注托育服务。刘林曾通过提案建议,“健全托育服务体系,提供普惠制的托育服务”,提案受到有关部门关注。“近些年,我国托育政策密集出台,我的体会是,对老百姓的托育需求,从中央到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

“2017年,‘幼有所育’首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业内甚至称这一年为我国的‘托育元年’。之后,以公益普惠为目标,从中央到地方,系列政策密集发布。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刘林介绍说,“目前,我国托育服务的政策框架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而且纳入了中央和地方的公共服务规划当中。各地也陆续出台了关于托育服务机构设置的审批办法和相应的服务标准,为托育服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这是非常重要的进展,是各级政府落实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举措。政策在着力满足家庭社会化托育需求的同时,也兼顾到我国家庭养育的传统,形成家托共育的趋势。包括社会力量办托、社区办托、企事业单位办托等,事实上我国形成了多种模式共存的托育资源供给模式。”刘林表示,“我国托育事业刚刚起步,目前老百姓身边的普惠性托育资源供给整体还比较短缺,区域间发展也还不均衡。”

推进“托幼一体化”落地

“托幼一体化”的托育服务供给模式是多位教育界委员关注的问题。

“利用现有幼教资源发展托育服务是一条捷径,既可以解决幼儿园学位闲置带来的资源浪费,也能解决托育服务缺口。0-6岁儿童的发展本身就具有整体性、连续性与阶段性。”柳茹认为,“尽管各地目前已经出台了很多支持‘托幼一体化’的政策,但真正落地还需要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其中解决管理主体分离是关键问题之一。”柳茹来自学前教育一线,对我国幼儿园提供托幼服务的现实困境深有了解。

她建议,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切实为“托幼一体化”的落地实施建立完善的配套支撑体系。

柳茹建议,构建统一的管理体制,明确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职责,完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机制,为“托幼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逐步加大财政经费的支持保障力度,以弥补当前托育事业的资源短板,从而使幼儿园能在场地改建、设施配备等方面加快配置,为托育服务提供保障。

同时,柳茹、刘林两位委员都呼吁,要形成公平的经费投入制度,对开办普惠性托班的民办幼儿园给予补贴。

伴随着“托幼一体化”更好落地实施,依托原有幼儿园园所,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小宁宁”们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普惠的托育服务。

2024-03-04 本报记者 贺春兰 ——教育界委员建议“完善顶层设计,助力托幼整合”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8134.html 1 为了生命最初1000天 58,13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