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传下去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3月10日   第 02 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闵庆文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历史研究中心主任 柏芸

柏芸:闵委员好,您曾两次在全国“两会”联组会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有什么感受?

闵庆文:两次都在现场,我非常幸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点强调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今年联组会上,又勉励广大环境资源界委员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新贡献。这也为我履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积极投身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柏芸:您长期从事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我国目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如何?

闵庆文:目前,86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中国拥有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相较于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大众对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其实并不算高。同时我调研发现,农业文化遗产地大多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面临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三重任务。

柏芸:如您所讲,如何用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呢?

闵庆文:首先,农业文化遗产地可以在保护其人地和谐的基本内核的前提下,应用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其创新性发展。二是深挖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价值,促进稻鱼米、田鱼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以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载体,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将迎来发展盛期,具有提升软实力的作用。

柏芸:您谈到目前大众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其实并不算高,如何才能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传下去?

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是有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活”的遗产。如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1300多年来当地居民始终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形成了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水系贯穿其中的“四素同构”农业生态系统,而且不断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演进过程。由此可见,在开发利用农业文化遗产过程中一定要有长远眼光,统筹好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的价值,将农业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宝贵资源充分发掘出来、保护好并传承下去,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柏芸: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在用,精髓也在用,因而更要注重对其进行活态保护与传承,这就离不开农民这个主体,依您所见,农民主体作用如何更好体现?

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是当地居民祖祖辈辈创造发展出来的,他们是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与守护者,也应该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与保护成果的受益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靠的是当地农民,通过政策上的支持、技术上的帮助、市场上的开拓,让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提高,才能够真正激发他们参与保护和发展的积极性。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强化协同、形成合力。“众人划桨开大船”,农业文化遗产才能真正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2024-03-10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8529.html 1 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传下去 58,52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