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现场·故事

如何让高校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

——信思金委员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思考

本报记者 张园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3月10日   第 11 版)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成果转化应用。”3月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前,全国政协委员、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正在学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部分,他格外留意。

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其中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远低于企业的48.1%。作为高校工作者,信思金感到痛心,“每一项科技成果都凝聚了心血,如果不及时转化,沉积久了就是废纸一张,无法起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如何让高校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企业?信思金首先提到了“概念验证”。

解释这个名词之前,信思金讲了一个故事。“当初,我们学校一位科研人员,拥有一项钙钛矿领域的专利,引起了武汉好几家企业的兴趣。但是,这是一项新技术,涉及投资比较大,因此企业有所顾虑,一直沟通到2022年都没能落地,最终在广东一家企业落了地。”更让人感到惋惜的是,那位优秀的科研人员也由于企业技术需要,离开学校去了外地就职。

这让信思金意识到,企业愿意拥抱新技术,但因不清楚科技成果转化能否带来效益,不敢贸然引进。

概念验证,就是将研究人员的创意或成果转化为可初步彰显其潜在商业价值的技术雏形,并对不具备商业开发前景的设想加以淘汰。“经过专业的概念验证,科技成果有没有价值,企业能够心中有数。”

目前,不少高校都开始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但运行机制尚不成熟。信思金在提交的相关提案中建议,“进一步强化概念验证中心的规划和引导,将项目立项实施与概念验证相贯通,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然而,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只打消企业的顾虑还不够,还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科技成果按照国有资产管理,高校因担心国有资产流失,不敢轻易转化,审批环节复杂,降低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此,信思金建议,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等相关制度从试点走向全面铺开,从而激发科学家创新创业的潜能。同时,支持高校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模式,让企业先试用,后买单,这样便能降低转化成本。

此外,由于科技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等特点,还应推动投入保障多元化,以解除各方后顾之忧。例如,面向先进制造业集群设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高校科研团队利用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开展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等。

“对照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时代要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还需进一步推动。”信思金表示,“作为高校工作者,我们将继续坚持‘两条腿走路’,基础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并重,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4-03-10 本报记者 张园 ——信思金委员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思考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8568.html 1 如何让高校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 58,56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