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景文艺演出直播、直播带您云游古镇、在线非遗体验……如今,足不出户享受线上视觉盛宴,成为很多百姓日常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旅直播也同样带火了传统文艺团体和博物馆——想听唢呐,马上来一曲;想逛博物馆,随时带您“空镜”式逛馆。
“结合百姓日常对于直播视频的关注热度,我认为无论是文化事业单位还是文艺工作者,都可以通过团体或个人直播盘活现有文化资源、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并从中获得相应收益。”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实现“直播+文化”产业始终保持热度,应从政策扶持、市场合作、分配机制等各方面入手为其持续加温。
传统文艺团体在直播间找到新舞台
当“国潮”成为年轻人追逐的热点,传统文艺团体依托新技术和新的传播方式也找到了“新舞台”。数据显示,2023年,文艺院团仅通过抖音平台就为观众带来了6800场团体直播演出,场均观众12671人次,相当于每天有18场大型文艺演出在抖音直播上进行。其中,110余位国家一级演员开播,带来了19350场殿堂级演出,场次同比增长83.54%。
传统文艺团体通过直播找到了新的观众、获得了更多的收入,也为传承文化、传播艺术带来了新的渠道。这些丰富多元且优质的直播内容,也满足了用户的内容消费需求。如延边歌舞团声乐部部长、国家一级演员黄梅花所说:“网络空间也需要专业的艺术表现,通过我们的演出能让更多观众接触、了解艺术,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立体式文化消费新业态呼之欲出
如今,“热辣滚烫”的文艺演出和文博旅游,让立体式文化消费新模式呼之欲出。
“不同的文化产品与观赏需求之间,其选择及调适必定会使线上线下的艺术传播相互补充、各得其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这样说。
吴文科表示,线上演出是网络时代文艺传播的必然结果,客观来讲,时兴的网络传播与传统的线下展演是一种互补关系。
“比如,观众在现场欣赏文艺演出所获得的视听感受,不可能被线上个性化个体式体验完全替代,而剧场表演所呈现出的舞台艺术,其节目体量之宏大性、审美感知之庄重性,尤其是完整的节目欣赏所带来的精神思想之丰富性,是线上演出无法替代的,但后者为前者的传承与发扬开了个好头。”吴文科进一步表示。
主播要当好中国声音传播者
“网络平台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无疑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务必要保证直播平台上的内容真实可靠。”谈及此,长期关注对外友好事业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刘显忠这样说。
在张颐武看来,文化事业单位、政府、互联网平台等各方有必要共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直播品牌。
对此,张颐武建议,引导文化事业单位与当地其他单位、政府、旅游企业、直播平台建立常态化沟通合作机制,形成合力,深入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实景地区开展一系列地方文化直播活动,如“直播走进古镇”“在线体验非遗”等,打造地方文化直播品牌。
“同时,建议各方充分利用直播平台的本地生活服务功能,联合在直播间推广地方文旅产品、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服务等,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