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时间,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走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怎么走?这是摆在一个发展中大国面前的必答题。
在采访中,委员们讲述了一个个他们亲历、亲为的故事。背后展现出的——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要求;更是在复杂国内国际形势下,基于历史、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以智慧和远见作出的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这个简单而又朴素的道理:“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而“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
从翟青委员提到的“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让更多老百姓端起“生态碗”、吃上“绿色饭”;到钱智民委员谈及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骄人成绩;再到魏源送委员说起膜产业为代表的中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都从实践证明高水平保护正在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也成为中国“弯道超车”甚至“换道超车”的新机遇。
当然不可回避,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在短期存量一定的情况下,分配资源有时就会捉襟见肘,体现为生态建设的曲折性、反复性。但正如委员们所说,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一阵子,而要善于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要“明底线”“划边框”,任何情况下不突破、不妥协,真正将生态红线当作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既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又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定力。
同时,要更加合理地分配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依靠科技创新就成为重要一环。通过提升智能化水平、科学管理,让决策、治理更“聪明”、更精细、更协同;通过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突破,不仅“添绿增金”,还能拓宽赛道,甚至“另起炉灶”。
这些要求是挑战,更是机遇;让人有压力,但更有信心和干劲。
如今,有关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不负青山,主动当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青山,也定不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