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慢阻肺是全球五大慢性疾病之一。在我国有近1亿患者,每年因慢阻肺病死亡的病例高达100万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和共病研究院院长李为民,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将慢阻肺防治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健全慢阻肺全面、规范、科学的防治体系。
“要真正实现慢阻肺的全病程管理,需要切实建立早防、早筛、早诊、早治‘四早’防治体系。”李为民表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首诊机构,在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长期随访管理、康复治疗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因此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解决慢阻肺防控不足的关键。
“四早”防治体系该如何建设?李为民建议,一方面要通过政府主导,做好顶层设计、组织协调、整合资源;另一方面要推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等各级医疗机构共同参与防控;此外,要多方筹资,通过加强公共卫生投入、医保、个人、医院以及社会救助等多种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
吴浩表示,若慢阻肺管理能参照国家基本公卫模式进行有效管理,基层呼吸系统疾病的筛查、诊疗能力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基层的规范标准化管理可以减少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减轻患者的疾病负担。
在进一步提高慢阻肺病基层早筛和用药可及方面,吴浩建议,一方面要提高慢阻病的早筛率和诊断能力,将高风险人群尽早识别出来,同时要加强肺功能检查等设备的配置和药品的供给,保证患者“有条件可医、有药可治”;另一方面,建议将慢阻肺病相关药品纳入国家基药目录,减轻患者的用药负担,也有助于提高长期规范治疗的依从性。同时,他表示,要通过完善基层肺功能仪器及药品配备,对基层医疗机构配备肺功能仪器、人员操作培训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加强社区、乡镇卫生院以呼吸病为专长的全科医生培养,夯实基层慢阻肺防治力量,强化呼吸专长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