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李景虹:

“白色污染”也能变“油田”

本报记者 王菡娟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3月11日   第 15 版)

如何进一步提高低值废塑料的利用价值?如何破解塑料污染治理的难点和痛点?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景虹看来,废塑料化学循环或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可以对各种低值废塑料进行集中回收利用,从而减少对石油等原生资源的消耗,将“白色污染”变为“油田”,为能源、资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塑料因质量轻、制造成本低、可塑性强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据统计,2022年,我国废塑料产量超过6000万吨,其中仅有1800万吨实现了材料化回收利用,利用率约为30%。剩余约70%的塑料购物袋、快递袋、外卖餐盒、地膜、农药瓶、肥料袋、各种包装等低值塑料垃圾,基本混入生活垃圾被焚烧或填埋,造成严重资源浪费,成为塑料污染治理的最大难点和痛点。

多年持续关注塑料污染治理的李景虹,一直想为这每年约4200万吨的废塑料找个合适的出路。在多次调研和深入思考之后,他认为化学循环可以有效突破物理回收应用场景限制,突破废塑料材料化回收利用的发展瓶颈,这也意味着“塑料变石油”成为可能。

李景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能够对4200万吨中的50%实现化学循环,就相当于开发了一个超过6000万吨的油田;如果能够对现有10亿吨的存量塑料垃圾进行回收利用,相当于低成本开发超大规模的“城市油田”。

与此同时,每化学循环1吨废塑料与使用石油生产塑料相比,平均可以减少0.67吨二氧化碳排放。如果能对2022年我国填埋或焚烧的4200万吨废塑料全部实现化学循环,与焚烧相比可减少碳排放2814万吨,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益。

“当前国内外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路线逐渐成熟,已进入产业化示范应用关键阶段,成为国际化工企业竞争的新热点。国家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抢先布局。”李景虹说。

李景虹建议,应尽快明确废塑料化学循环战略定位,将其作为构建我国塑料污染治理体系和能源资源战略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纳入塑料污染治理政策法规体系、循环经济规划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规划,并作为应对塑料污染的核心手段。同时,建立与化学循环相匹配的废塑料回收体系,建设城市低值可回收物分选中心,将低值废塑料从生活垃圾中分选出来,并交由化学循环企业加以利用。

2024-03-11 本报记者 王菡娟 全国政协委员李景虹: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8697.html 1 “白色污染”也能变“油田” 58,69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