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好像有些不太好相处,常在情感和行为方面有些异常,但在意识状态和智力方面可能没有明显的缺陷,可以正常工作生活,其中有一些人甚至还会有较高成就。相处多了可能会认为他们脾气不好或者性格有问题,其实,很有可能他们具有各种不同的或轻或重的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属于精神障碍的一种,根据我国《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并具有稳定和适应不良的性质,同时伴有自我和人际功能的损害,这种损害不符合个人发展阶段和社会文化环境。人格障碍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不具备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甚至终生。
人格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仍未完全阐明,生物—社会—心理学模型提出人格障碍是遗传和环境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危险因素包括父母过度保护、否认拒绝型的养育方式、父母关系不良、单亲家庭、被虐待等。
人格障碍患者多缺乏自知力和自我完善能力,故一般不会主动就医,往往在环境或社会适应方面遇到困难时,出现情绪、睡眠等方面的症状时才会寻求治疗或被他人要求治疗。一般认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合理的教育和训练三种治疗模式的结合可能更有利于人格障碍患者的康复。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版(ICD-10)把人格障碍分为10种,它们包括偏执型人格障碍、精神分裂样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和强迫型人格障碍。本刊在厦门大学医学中心主任助理、厦门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心理与临床专委会主任申东杰的支持下,组织编发常见的几种人格障碍科普文章,帮助大家了解人格障碍者,以便及早识别并妥善与之相处,必要时可为他们提供帮助。同时,专家们对人格障碍者的早期经历分析再次提醒我们注意,早期家庭教育对孩子人格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人格障碍者的早期预防和识别并减少其危害行为的发生亦尤为重要。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