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56个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多元一统的中华民族。我们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3月13日,当记者拨通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以下简称“典藏计划”)联合发起人茸芭莘那的电话时,她正干劲十足地谋划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除了继续亲力亲为投身典藏工作外,还致力于展现典藏计划深厚的艺术价值。虽然从全国政协委员变成了全国人大代表,茸芭莘那却始终对人民政协心怀感恩,因为正是政协多年的支持与帮助,才让她的梦想从一颗小小的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如今,典藏计划不仅获得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正式立项,1月25日还在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举办了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启动仪式暨云南省试点工作成果展演展示活动。
从一些设想变成务实行动再到重大文化工程,曾经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10年的茸芭莘那表示:“中国式民主让我们少数民族的声音被听见和重视,并成为更多人的共识,无数力量得以团结和汇聚。这种制度的优越性让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也激发了每个人心底的创造力和工作动力,我们唯有更加努力才能不负时代。”
十年呼吁,涓涓细流终成大河
2013年,茸芭莘那刚刚成为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时,便把目光投向了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因为,这是她心中的隐痛。
茸芭莘那所在的普米族属于全国28个人口数量少于30万的民族,也就是“人口较少民族”。28个人口较少民族人口总数206.95万,占全国总人口数的0.14%,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云南、新疆等13个省(区)。由于人口较少民族普遍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其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主要以口头传承进行存续,“我唱歌是跟外公学的,小时候常常在火炉边,听着外公的歌声进入梦乡。”茸芭莘那说,外公是十里八乡公认的普米族传统文化掌握最多的民间传承人,当时一家媒体想去拍摄外公,但是还没等到拍摄计划启动,外公就去世了。这给她的内心带来很大冲击,也让她升起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随着掌握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高龄传承人的离世,这些人口较少民族的传统文化也逐渐在消亡。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把它们记录下来,刻不容缓!”
然而,茸芭莘那的梦想面临很大的现实困难:我国非遗保护的主要抓手是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而一项遗产要想被评为代表性项目,需通过县、地市、省、国家四级申报体系的逐级评选。而人口较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持有人群体量较小、相关认定研究工作欠缺、知名度和影响力弱等原因,仍有大量遗产未被评为代表性非遗项目。此外,因为人口较少民族没有文献传世,也无法通过文献追溯。
深感时不我待的茸芭莘那只能利用一切机会不停呼吁。所幸,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给予了她大力支持:2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茸芭莘那走上“委员通道”接受上百家中外媒体记者面向全球直播的现场采访;十三届全国政协召开“加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保护传承”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茸芭莘那作了专题汇报。“当时我身在千里之外的云南,想着疫情之下典藏计划面临资金短缺等种种困难,还有那么多已呈濒危状态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亟待抢救,我忍不住眼眶湿润。”茸芭莘那的动情陈述让在场的领导、委员深受感动,时至今日,她仍忘不了当时的情景。
正是在全国政协和各方力量的努力下,典藏计划传出了一个又一个好消息:2017年,国家图书馆策划并立项“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 2019年,国家图书馆和云南省文旅厅正式启动“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试点工作;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正式立项,建立起国家层面的共建共享机制。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云南已完成独龙族、怒族、普米族、基诺族4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典藏计划一期工作,形成了包括265个小时的口述史、335首民歌、234部民间文学、60个小时的民俗仪式和节日影音记录等初步成果,总结出“政府主导、力量整合、抢救为主、全面记录、共建共享”的试点经验做法。
每一个人都是中华文化的守护者
在许多人看来,中华文化足够博大精深,似乎并不缺少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文化那一抹亮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告诉记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要辩证统一看待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性问题。只有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才能解释为什么虽然中华各民族讲着不同的语言,书写着不同的文字,但我们仍然是无比亲密的一家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与优越性,在大力支持各民族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生动体现。特别是对人口较少民族更要加大力量促进其文化传承,构建出各民族共荣共享的文化生态。只有这样,中华民族共同体才会更有生命力,凝聚力才会更强大,才能不断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叙事添薪加柴,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身为典藏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郑茜介绍,典藏计划对2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传说、故事、民歌、民俗仪式等各种口头传统演述形式进行文献梳理、田野调查、影音记录,并对各民族群体进行结构性口述史访问,以影、音、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口头传统进行系统性的抢救、记录、保存与服务。从事将近40年的民族工作,郑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和丰富印象深刻,“少数民族产生了大量的神话、史诗、传说,既包含着每个民族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也包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发展、并肩前行的集体记忆。如普米族的传统民歌《铁的来历》,就唱到了铁是汉族兄弟教给他们的;如纳西族的史诗《黑白战争》,讲到了各民族从开天辟地以来就亲如一家的传说故事。”
不同于传统纸本文献,典藏计划的工作对象是口头传统持有者和传承人,需要挖掘人物、口头传统、文化空间、相关仪式、相关文献等全部文化事项背后蕴藏的记忆资源,构建起有关人口较少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空间。而这些资源又散落在广袤田野,如何将上述珍宝全部颗粒归仓,既有很强的学术规范,又有很强的创造性和挑战性。为此,普米族成为典藏计划首个试点民族,歌唱家茸芭莘那全程参与,与团队反复深入传承人居住的村寨,一趟趟往返于北京与云南,总行程3万多公里,不仅做了细致的田野调查工作,还记录了大量的口头传统影音资料。
茸芭莘那的努力感染了更多人全情参与,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满洲里市政协副主席杜明燕就是其中一员,她表示:“内蒙古共有4个人口较少民族,全在呼伦贝尔地区,未来我也会全程跟进。”今年,杜明燕还提交了书面大会发言《进一步推动与时间赛跑的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仅仅文旅或图书馆系统参与明显力度不够。尤其许多传承人年事已高,一旦人走了,这项口头传统就会消失。建议由宣传部门牵头,成立学术指导、文献支持、资源建设3个工作组抓紧推进。”
让“多彩和谐”成为鲜明的中国印记
原本以为当资金保障不再是问题时,典藏计划将会一路绿灯畅行无阻,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许多人对于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当前的民族政策和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任务,如何把握多样性与共同性、差异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如何开展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等方面,仍然需要提高认识与站位。对此,郑茜告诉记者,“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在美西方近年来阻遏我国发展的国际舆论战中,民族问题已成为污名化中国的主要议题。通过对涉疆、涉藏议题的反复炒作,美西方构建了一系列虚假叙事,攻击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负面认知和舆论围剿态势。”
郑茜表示,典藏计划对于保护和传承人口较少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且它的意义远不仅止于此:“党和政府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取得的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应当成为我们对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塑造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重要话语工具。”郑茜介绍,中国是世界上文化多样性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将文化多样性传统保存至今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国家。近20年来,我国已建立起全世界最大规模的非遗保护名录和实践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经验,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的典范。郑茜提出,“采用新的话语模式,用党和政府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取得的举世罕见的成就,来设置对外传播议题,化被动为主动,才能使美西方在民族议题上对中国的一系列构陷污名不攻自破。”
郑茜解释,自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以来,“文化多样性”成为国际通用概念,其促进和谐包容的人类文化生态理念也成为全世界共同尊奉的价值准则。“改变话语模式,以文化多样性话语化解‘民族’概念的政治色彩,在国际舆论场寻求话题共识,用多元视角消解二元立场,多维并进,有效抵达,不失为传播中国声音的必要战术选择。”郑茜建议,“可将文化多样性议题融入我国对外传播的大格局中,大力探索文化多样性对外传播的机制和模式,构筑多层次传播主体,创新传播路径,构建具有广泛共情性的中华文化多样性叙事,让‘多彩和谐’成为最鲜明的中国印记。”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有关负责同志谈及典藏计划时表示,典藏计划是面向未来的,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守好中华文化的根与魂,其目的在于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乡村振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宗委将继续发挥政协组织优势,助力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