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花木芬香。清明时节,人们都会带上一束鲜花、斟上一盅热酒、捎上满腔思念,扫墓祭祖,凭吊英魂,在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同时,感悟生命、感恩生活、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文化传承。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够在全社会培育浓厚的道德氛围。赓续慎终追远,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慎终追远,是倡导“孝悌”文化。孝是孝顺父母、孝敬长辈,“悌”是尊敬兄长、友爱亲人。“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的是孝悌忠信。春节、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节日,主题都是祭祀祖先、感恩长辈、亲慈子孝、友朋睦邻,传承孝道。“孝悌”,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精神资源。所以,清明祭祖,不仅仅是一种祭祀仪式,更是传承优良家风和“孝悌”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个人从孩提知事起,参加传统节日礼仪和民俗文化活动,周而复始地接受濡染熏陶,就会使慎终追远的“孝悌”之德浸入情思、沁入心田,系牢血脉相连的人伦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慎终追远,是厚植家国情怀。清明祭祖,现在已经由家族性的私祭发展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炎帝的群体性公祭,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问祖,彰显了期盼民族复兴、祖国富强的共同心愿。清明节,我们在祭祀祖先的同时,祭奠先烈英杰、先贤名士,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或墓地扫墓,到英雄纪念碑、纪念馆、故居、遗迹瞻仰、献花,举行入队、入团、入党、成年礼等仪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洗礼。这种慎终追远,就是传承由己及家、由家及国、家国一体的思想理念和精神追求。厚植家国情怀,是慎终追远的文化精髓。我们要善于从传统文化基因中提炼新的元素,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慎终追远中涵养家国情怀,是要我们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将青春理想、人生价值与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结合起来,在本职岗位上历练成长、在平凡工作中创造非凡、在尽职尽责中奋发有为。
慎终追远,是坚持继古开今。清明节祭祖扫墓,承载着华夏神州数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共祖同宗数百代的文明信息,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华儿女的理想情怀,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其核心就是敬畏历史、以史为鉴、继古开今。“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和历代先贤的创造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也是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最好的营养剂。我们祭奠先祖、追思先烈,就是要从历史传统中得到经验和教训、从历史典故中得到启迪和教育、从先贤榜样中得到定力和动力,汲取开创未来的丰富智慧和无穷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赓续慎终追远,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传统文化传播传承方式、构建全社会文化传承协同体系,坚持民俗体验与经典浸润结合、孝悌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线下体悟与线上交流互动,将慎终追远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在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确保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共同记忆,得以代代相传、万载永续。
(作者为江苏省政协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道德智库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