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讲坛

国家文化公园的保护与传承

周庆富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4月01日   第 11 版)

主讲人:周庆富

■2024年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正式启动5周年。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文化的凝聚力源于对传统的保护,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发展。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首要任务在于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成为政协委员们聚焦的话题之一。周庆富委员近年来十分关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并积极建言献策。本期讲坛邀请他分享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系统性保护、创新性传承等话题。

——编者的话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将依托长城、大运河等重大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坚持保护优先、强化传承,文化引领、彰显特色。随着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和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逐步深入,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凝结在共同记忆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以国家文化公园为载体展现出永恒的魅力。

1.文明的标识、精神的象征、文化的载体

国家文化公园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内涵,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友人了解、感知、体验中国历史与中华文明的时空标识。

国家文化公园和国家公园从名称上来看,是非常相近的概念,无论是学界还是实践中都有混淆的情况。国家公园的概念最早源自于美国,1872年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后为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所采用。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超过1200个国家公园。1872年,美国《黄石公园法》宣布将黄石河源头地区保留为“公园或娱乐地”,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的诞生。黄石公园具有的地域广阔性、风景壮丽性、荒野原始性等特征塑造了美国国家公园的基本标准。美国现有62座国家公园,认证标准有三:一是标志性意义;二是独特的地质地貌、不同寻常的生态系统;三是人们在此娱乐休闲的可行性。

我国国家公园正式开始的时间是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了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首批5个国家公园。目前进入国家公园候选队列的有几十个。国家文化公园多了“文化”两个字,也正是这两个字,代表了国家文化公园和国家公园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国家文化公园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内涵,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友人了解、感知、体验中国历史与中华文明的时空标识。国家公园侧重于生态自然的保护,有一个清晰的边界。国家文化公园涉及除海南省、港澳台外的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没有确切的地域边界。

“国家文化公园”由我国率先提出,它更多的是文明的标识、精神的象征、文化的载体。比如,长城文化是天下一统、众志成城的文化;是大漠孤烟、凿空中西的文化;是金戈铁马、封狼居胥的文化;是坚韧不屈、血荐轩辕的文化;是雄关漫道、交流交融的文化;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文化,等等。同样,大运河本身就是一条流淌着的文脉之河,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和合文化;是聚沙成塔、功不唐捐的琢玉文化;是各美其美、相互融通的多元文化;是残月扁舟、舍我其谁的抗争文化;是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的乡土文化;是千金报德、撄而后宁的上善文化;是背水牵滩、逆水行舟的铸魂文化;是吐故纳新、生生不息的传承文化。长征文化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壮丽诗篇,是鱼水情深的军民文化;是解民倒悬的唤醒文化;是顶踵捐糜的热血文化;是砥柱中流的自觉文化;是雄关漫道的铸魂文化;是信念如磐的革命文化;是乐观向上的纯真文化;是肝胆相照的民族文化;是破茧化蝶的浴火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的民本精神、创造精神、抗争精神、融合精神、奉献精神、凝聚精神、守望精神、善治精神都深深地凝结在中国人的血脉里。长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至今仍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

2.要方案先行、规划先行、保护先行

国家文化公园是一项重大文化战略工程,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必须胸怀“国之大者”,注意点和线、古和今、形和魂、人和物、中和外等内在逻辑关系,要方案先行、规划先行、保护先行。

(一)“点”和“线”的关系

既然是国家文化公园,我们的关注点就不应该局限于一个景区、一个场所,而应由点到线,以线串点,还要看到纵横交叉所形成的内涵更丰富的点。

德国格林童话之路是联邦德国政府为纪念童话大师格林兄弟诞辰200周年、于1975年规划而成的一条旅行线路。从哈瑙到不来梅,这条长约600公里的童话之路是德国最古老的度假线路之一。它将70多个与格林兄弟童话故事息息相关的城市、乡镇和州串接起来,如同一本多彩的画册。我们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尤其是文旅融合板块还有很多文化资源要发掘、要保护、要宣传。

提起长征,容易让人想起湘江战役,此战役虽以“湘”命名,却发源于广西境内。在湘江上游,从越城岭和都庞岭中穿过了一条狭长的平原带——湘桂走廊。湘桂走廊位居五岭之末脉、控三湘之上游,东依龙虎四关之雄、北据湘漓两水之险,入则扼百越咽喉、出则抚五溪项背,作为连接湘桂两省的交通要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沿湘桂走廊,“品”字形分布着三个县城:全州、兴安、灌阳。红军强渡湘江时,湘军在北,桂军在南,中央军在后,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初,这个铁桶一般的“死亡三角”,硬是被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撕开了一个口子,奠定了伟大长征的胜利基石。一军团二师五团政委易荡平在脚山铺阻击战中英勇就义,年仅26岁;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血战被俘后断肠就义。长征这条“线”上这样的“点”还有很多,比如四渡赤水,也是一条文旅融合线路,以通道转兵为起点,也是以遵义会议为标志的伟大转折之旅。

(二)“古”和“今”的关系

关于“古”和“今”的关系,既不能为古而古,保护古迹、爱护文物,继承传统,传承文化,不是简单的“仿古”,更不能人为“造古”。同时,也要注意“今”。比如,五大文化公园沿线、流域,在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了哪些天翻地覆的变化,铸造了哪些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伟大精神。

长征途中的“古”文化。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因长征途中的土城战役而更著名。土城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建制历史可以上溯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2100余年。土城镇“滨播枕永,襟合带泸”,水陆交通方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代四大军事设施九龙屯、七宝屯、金子屯、天赐屯,以及明代养马司都是历史的证明。现如今,土城这个几万人的小镇,却拥有9座博物馆:四渡赤水纪念馆、中国女红军纪念馆、红军医院纪念馆、红九军团陈列馆、贵州航运博物馆、赤水河盐文化陈列馆、土城古镇博物馆、毛泽东四渡赤水陈列室、朱德与四渡赤水陈列等。近千年的历史底蕴,农业文化和商业历史的痕迹,还有那段浓墨重彩的红色印记,是留给土城最珍贵的宝藏。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据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为满足市民夜生活的延长,当时开封城里还出现了“夜市”“早市”和“鬼市”。各种店铺的夜市直至三更方尽,五更又重新开张,有的茶房每天五更点灯开张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鲁迅《花边文学·〈又是‘莎士比亚’〉》中说:“真的,‘发思古之幽情’,往往为了现在。”也就是说,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要考虑“古”与“今”的关系。

(三)“形”和“魂”的关系

不管是景区、景点还是公园、街区,再往大的方面说,保护区、开发区等,作为国家文化公园,最主要的是“形”“魂”兼备。这个“魂”,简单地说就是核心精神、文化底蕴。因此,要避免有“形”无“魂”,“形”大“魂”散,无“形”造“魂”。

“黄河宁,天下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郑州黄河博物馆成立于1955年,位于郑州花园路与迎宾路交叉口,迎宾路402号。黄河博物馆作为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江河博物馆之一,截至2016年是中国唯一一座以黄河为专题内容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2021年10月30日上午,黄河标志和吉祥物在黄河博物馆正式发布,古老的黄河文化正式跨入超级IP时代。黄河吉祥物由6个分别以“少年轩辕黄帝、少年河洛郎、仰韶彩陶娃、少年黄河龙、黄河鲤鱼、镇河铁牛”为创意,被亲切地叫做“黄小轩、河小洛、宁小陶、天小龙、夏小鲤、平小牛”的“河宝”组成,与“黄河宁,天下平”主题口号相呼应,表达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愿景。黄河标志设计灵感据说来自于指纹和彩陶纹,寓意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河南省武陟县,这里的历史、地域、民风、民俗、文化基因里都浸泡着黄河的影子。相传,当年周武王伐纣路过此地,登高望远,得名陟。位于黄河中下游分界线上的武陟县“黄河第一观”嘉应观,是治河史上的标志,嘉应观被称为“小故宫”,又名“黄河龙王庙”,是清代治理黄河的指挥中心,也是新中国引黄灌溉第一渠——人民胜利渠的建设指挥部。

清康熙末年,武陟黄河先后5次决口,康熙派四子雍亲王亲临堵口。雍正继位后,特下诏书建造嘉应观。嘉应观里供奉着10位治河功臣:东大殿供奉的是西汉的贾让、东汉的王景、元朝的贾鲁、明朝的潘季训和明初著名农民水利家白英;西大殿供奉的是明朝工部尚书宋礼,明朝兵部尚书刘天和,清朝三位治河总督齐苏勒、稽曾筠和林则徐。

阅读了李准的小说《黄河东流去》,我第一次为黄河水患所震慑:到了黄昏时候,天空中忽然出现了奇异的景象。天忽然黄了!它不像晚霞夕照,也不像落日余晖,却像是一层几十丈高的黄尘和水雾弥漫在天空。接着狂风呼叫起来,这风也怪,它是从地面溜过来的,不见树梢有大的摆动,却把地里的麦子,路旁的野草吹得像捺住头一样直不起腰来。这时,大家在街上站着,忽然感到两条腿上直发凉!紧接着一阵呜——呜——呜的嚷叫声隐隐地传了过来。

《黄河东流去》的主角李麦,秉承了中国农村妇女身上的坚忍品质。当乡村变成汪洋,灾难把村民推到绝境的时候,她说:“咱千万不能走绝路,投河上吊的都是傻子,一个人来到世上就得刚强地活下去!”老实人海老清,有着对土地近乎病态的热爱,一直以来坚信“笑脸求人,不如黑脸求土”,只有在土地上劳动,才能“活得干净、活得清白”。

今天,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

问我祖先何处来,

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鸹窝。

黄河之治,大河守望。这也是今天以中原大地为代表的黄河之魂。

(四)“人”和“物”的关系

1986年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运河》有这样一段描述:长城与运河所组成的图形是非常有意思的,它正好是中国汉字里一个最重要的字眼“人”,人类的人、中国人的人。你看,这长城是阳刚、雄健的一撇,这运河不正是阴柔、深沉的一捺吗?长城和运河是中国人所创造的两大人工奇迹。它们是人类历史上由中国人设计并施工的两项最大的建筑工程。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张小平在《天雨流芳》一文中这样描述丽江古城:长江从雪山走来,在石鼓镇折过第一湾便泱泱东去,将华夏大地流泻出条幅的美,江湾腹地即是神话乐土——丽江。这里,金沙江边红崖上不时隐现出五彩斑斓的花马,古称“花马国”。世纪之交的一个秋雨流香天,我像千年前的“子在川上”,深深遥望了一回长江第一湾,而后转头向那“花马国”进发去……

2003年8月,丽江东巴古籍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创世纪》《黑白之战》《鲁般鲁饶》被誉为“纳西东巴三大史诗”,赞颂了纳西人民忠贞的爱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崇敬与热爱。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由于中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

公元609年,隋炀帝率领着千军万马后宫嫔妃等浩浩荡荡地出了洛阳城直奔河西走廊,沿渭水西行,过扶风,越陇山,到天水郡……一路西行,6个月后到达甘肃山丹县附近的焉支山下,举办了著名的万国博览会。

(五)“中”和“外”的关系

英国人米范威·布莱恩特的《运河人家》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描写的是中国华北平原上大运河岸边一个基督教徒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普通中国人的面貌、普通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情形以及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民间习俗等。与世界上其他所有伟大的河流一样,大运河承担着交通运输的功能,也灌溉着沿岸的农田,给沿岸的村庄带来了繁荣。在《运河人家》第五章中作者对李先生一家的新年进行了叙述:

“人们一直在忙着为中国农历新年做准备。乡村里和一些繁忙的大镇子的街道上,已经有几个白天和黑夜,都在回荡着爆竹的砰砰声……除夕晚上,孩子们几乎没怎么睡觉,所有的孩子都沉浸在燃放爆竹的快乐中……”

美国旅行家威廉·埃德加·盖洛于1909年出版著作《中国长城》,书中这样评价秦始皇修长城:“在我们看来,长城是被设计来维护和平的。在这一点上,它仍然是古代和现代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哪个是和平最有力的推动者,是海牙法庭还是秦始皇的长城?……不管如何,堆筑石头总比抛掷石头好,保护生灵的城墙比掩埋死尸的壕沟要强。”

著名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所著《黄河之旅》,全书23章。作者于1991年春进行了一次追寻中国母亲河——黄河源头的旅行,探访了黄河沿岸的重要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他凭着对中国文化的执着与热情和对黄河之源的强烈好奇,战胜重重困难,坚持走完全程,再次为广大读者带来了这本充满文化底蕴的行走笔记。

比如,第二十章《青铜峡:黄河边的一百零八种烦恼》:一百零八塔由108座喇嘛塔组成,塔林随山势凿石分阶而建,共有阶梯式护坡平台二十级,由下至上层层渐次增高收缩,按奇数1、3、5、7、9、11、13、15、17、19依次排列,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巨大塔群。远远仰望,格外神奇壮观,给人带来了许多神秘猜想,民间流传着其与杨家将西征相关的传说故事。第十六章《延安:从“七百匹马”到“东方红”》:延安除了把它最著名的宝塔奉献给了革命之外,还把它最著名的一首歌曲奉献给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一首歌咏“七百匹马”的民歌。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每天从太空向全世界播放的正是这首曲子。不过,他不再叫《七百匹马》了,它现在叫《东方红》。因为《东方红》曲调源自陕北民歌《骑白马》。

3.既要大手笔大写意,也要精雕细刻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充分论证、规划先行,打好人心仗、主动仗,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贪大图洋。

提及上海,我们想到的是上海的石库门,是兴业路76号。在石库门诞生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也产生了“亭子间文学”新流派。田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文集》都诞生于石库门的亭子间内,那里还有太多太多的凡人琐事……石库门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怀,充盈在大上海的城市血液中。与之相应的是上海那一条条“落叶不扫”的景观道,已经成为上海的另一种浪漫、另一种文化,每每让人想起郁达夫《故都的秋》。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另一条母亲河,千万年的流淌,创造了羌藏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江淮文化、闽桂文化等星辉斑斓的文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重在文明的探源上,重在文脉的系统性保护上,重在文化的传承赓续上。上海,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排头兵,既可放眼长三角,打造开天辟地、波澜壮阔的长江入海文化,也可小切口大情怀,打造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和充满烟火气的巷子文化。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上,切忌一拆了之、一改了之、一统了之。

湖北省黄梅县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小城,同时拥有黄梅戏、黄梅挑花和黄梅禅宗祖师传说三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县,是国家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上世纪80年代,湖北省提出要“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现在的黄梅县“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黄梅戏已融入黄梅人的血脉中,人们以此为乐,也以此为傲。这座长江边的小城也提示我们,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在打造文化生活,重在推进文旅融合,重在富民、乐民。

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上,即使像黄梅县这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地方,也要充分论证、规划先行,打好人心仗、主动仗,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贪大图洋。

溯江而上,让我们遥望黄鹤楼,吟诵着《水调歌头·游泳》来到屈原故里——宜昌。宜昌古称夷陵,是长江三峡的起始地,也是“高峡出平湖”三峡大坝所在地。位于坝区的三峡工程博物馆2022年建成对外开放,全方位展示了三峡工程百年圆梦的光辉历程。2024年刚刚落成的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位于秭归茅坪徐家冲港湾之畔,隔着一江清水凝望着三峡大坝。资料显示,三峡库区移民总人数为140万人,湖北省移民达55万人。在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两座博物馆数万件文献实物资料向世人讲述着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精神、什么是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什么要打造“大国重器”。

秭归木鱼岛因形似木鱼而得名,与山脉走势连成一体的木鱼岛又形似一条巨龙的龙头,龙头正对着三峡大坝,直线距离不到800米,三峡大坝最美的风景尽收眼底。木鱼岛上现建有天问公园,以屈原的长诗《天问》而得名,现已成为一个有名的网红打卡地。把最美的风景书写在大地上,这正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初心和使命!

近几年,博物馆热火遍大江南北,沉浸式体验式演绎层出不穷,但千馆一面、抄袭雷同也开始受到诟病。无论宜昌移民馆还是三峡馆,其定位准确,导向清晰,将最美的地方留给公众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思考。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巫山神女峰,被称为古老中国最多情的一块石头、神秘东方最多梦的一块石头。传说西王母之女瑶姬下凡助大禹治水,之后化身为石,为庄稼保丰收,为行船保平安。在百姓的眼中,神女是胸怀博大的护佑者。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神女是美的精灵,是爱的化身。飘逸在巫山云雨中的巫山神女,让人们有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屈原的吟咏、宋玉的遐想、李白的寻觅、刘禹锡的留恋、元稹的比照、苏轼的怅望、陆游的感慨,及至当代伟人的浪漫勾画、当代诗人舒婷的深情呼唤……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周庆富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2024-04-01 周庆富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9866.html 1 国家文化公园的保护与传承 59,86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