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全球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最常用的临床治疗是使用降脂药(如他汀类药物)来降低血脂水平,这种治疗方式可将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风险降低30%,但许多患者仍会发生MACE,这也提示医学界,只依靠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水平并不足以预防MACE。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脏中心主任王建安团队在《细胞研究》期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使用可与Fc结合的抗PD-1单抗(如纳武利尤单抗)治疗,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该研究还提出了这种治疗的潜在作用机制——抗PD-1单抗的Fc结合能力使其能够被Fcγ受体(FcγR)捕获,作为替代PD-1配体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活化和促炎性PD-1阳性T细胞功能。这一发现对于动脉粥样硬化领域至关重要,其提出了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即通过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促炎性T细胞功能来解决局部炎症问题。
适应性免疫是动脉粥样硬化(AS)进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但其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潜在作用仍不清楚。为探索这一点,研究团队对具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癌症患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抗PD-1单克隆抗体治疗显著降低了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通过多组学单细胞分析,研究团队全面地描述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异性的PD-1阳性T细胞,这些细胞被激活并具有促炎作用。该研究证明,当被髓系表达的Fcγ受体捕获时,抗PD-1单克隆抗体与T细胞上表达的PD-1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将抗PD-1单克隆抗体转化为一种替代PD-1配体,在缺少PD-1配体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抑制T细胞功能。
此外,研究团队对接受具有或不具有Fc结合能力的抗PD-1单克隆抗体治疗的癌症患者进行了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表明,具有Fc结合能力的抗PD-1单克隆抗体有效地减少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而没有Fc结合能力的抗PD-1单克隆抗体则没有。这些研究结果表明,T细胞靶向的免疫治疗可以成为解决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有效策略。
(陈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