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朱英杰)本报3月27日9版刊发《“高精尖”如何“接地气”——三委员共议“高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亟须三位一体战略扎实落地》两篇文章,聚焦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率如何提升、中小微企业如何完成从科研成果到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创新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等主题。
近日,记者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为加快推动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切实将专利制度功能转化为创新发展强大动能,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意味着委员们的关切得到回应。
《方案》指出,将以全链条服务为理念,推动专利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通发展,加速知识、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向中小企业集聚,形成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发展路径。
《方案》对全链条服务理念提出具体要求,其中包括:要引导中小企业深度参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推动企业需求与技术供给精准匹配、有效对接。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动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产学研深度合作,清晰界定权属关系,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作用,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技术升级,加快培育高价值专利或者专利组合,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创新效能。支持中小企业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知识产权人才,为专利转化运用和知识产权管理提供智力支持。推动各级各类服务机构不断提升能力素质,有力支撑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对《方案》的出台,委员们高度欢迎。全国政协委员、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表示:“希望借此政策出台,能支持高校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模式,以降低企业转化科技创新成果的成本,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全国政协委员、良渚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欧阳宏伟说,“应坚持差异化定位新型研发机构,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培养双创博士生的功能。同时,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位与高校、企业科技力量应有所差别,承担科技在大学和行业之间的衔接,而有效促进科技和产业的衔接需要兼具科研训练和转化训练背景的桥梁式人才,因此建议增加新型科创机构的单列双创博士生培养名额,开展高水平学科交叉研究和深度产学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