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小艳 通讯员 陈笑蔚)“每一位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他们在逝世后依然用无私的爱心为社会作出贡献。”“在这里,生命的逝去并非终点,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用行动告诉世人,他们是传递光明和希望的英雄。”
清明节前夕,在“生命·礼赞”缅怀纪念无语良师暨青岛大学医学部人体形态学之局部解剖启动仪式上,10余名市政协委员沐浴阳光和爱意,手捧菊花,全程参与见证启动仪式,向大体老师(解剖医生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献花、静默致敬。随后,委员们参观青岛大学医学发展史馆、人体生命科学馆,与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副院长、青岛大学医学部器官捐献与移植研究院院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和肝脏病中心主任蔡金贞教授等青岛大学医学部师生进行座谈交流。
青岛市的遗体器官角膜捐献事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沈福彭、束星北两位科学家在青岛作出奉献的约定,兴于刘树庄、陈波萍等老一辈志愿者身体力行引领移风易俗,盛于2010年青岛市成为全国人体器官捐献10个试点省市之一。
李晓玲委员深受感动地说,“青岛大学以实际行动践行器官捐献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人间大爱,他们的精神永远留存在这片山海之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大学子,也引领着越来越多志愿奉献大爱的普通市民。”
“希望遗体捐献能成为一种文化,像家庭文化代名词是勤俭节约、尊老爱幼一样,崇尚美德应该成为文化传承,潜移默化深入到家庭中去,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奉献者和拥有者之间的爱更有生命力。”青岛市政协常委、市妇女联合会副主席魏鲁华认为。
“这就需要我们不停地加大宣传,从社会道德层面以及制度方面进行宣传,积极宣传普及捐献理念和捐献知识,弘扬人间大爱,展现人性光辉,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遗体器官角膜捐献的良好氛围,推动树立奉献大爱、无上光荣的良好社会风尚。”市政协委员、农工党青岛市委会副主委王勇杰建议。
市政协委员、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高嵘表示,“没有捐献就没有移植,有了捐献者的奉献,才有了角膜致盲者重建光明,才有了脏器衰竭者家庭的重新圆满。市红十字会要加大宣传,引导感召更多的市民,更多富有爱心的人士加入到捐献者行列中来,共同为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为生命的延续,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