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委员故事

刘艳:“粮”芯传承

通讯员 尹侠 李慧 陈健华 本报记者 江迪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4月16日   第 08 版)

刘艳:江苏省连云港市政协委员,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水稻室主任

种子是粮食的“芯片”。保障粮食安全,种业必须先行。

为了做强种业的“中国芯”,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海南三亚南繁试验站基地都会迎来一批批“候鸟”般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江苏省连云港市政协委员、市农业科学院水稻室主任刘艳便是其中一员。

早上6点不到,刘艳便匆匆吃过早饭,沿着灌溉渠步行10分钟前往水稻育种田。从事水稻研究15年,田间地头就是她的实验室,选育良种就是她的“头等大事”。

农家女孩成为农学专家

1982年6月,刘艳出生于山西高平的一个小村庄。村庄很小,小得连个像样的学校都没有,唯一的一间教室里坐满了一至五年级的孩子们。他们按照年级分开坐,老师给一年级孩子上完课,就让他们写作业,再给二年级孩子上课……就这样,一位老师、一间教室撑起了刘艳的小学梦。

作为农民的孩子,刘艳深知农业的不易、农民的艰辛。她勤学苦读,想着有一天能够学有所成,帮助像父母一样的广大农民。成为村子里的第一个本科生后,刘艳选择的专业是农学,本科毕业后硕博连读,她研究的依然是农学。2009年,刘艳成为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引进的第一名博士。

连云港市作为沿海城市,沿海滩涂面积较大,2010年,市农科院率先建立国家首批黄淮海“海水稻”区域试验基地,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和盐碱地改良技术研究,刘艳就是第一批参与者。2013年,刘艳远赴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研修,主要针对沿海城市土壤盐碱化问题开展耐盐水稻种植研究,学成回国后,继续开展耐盐水稻品种资源筛选和育种工作。

躬耕田野只为“禾下乘凉”梦

“海水稻既不是种在海水里,也不是用海水浇灌,它是耐盐耐碱水稻品种的俗称。”连云港市农科院是袁隆平牵头的“海水稻”研发中心的重要参与单位之一,也是参加国家首批黄淮海“海水稻”区域生产试验的单位之一。

“袁老是我们的学习榜样,‘禾下乘凉’同样是我的梦想!”身为女博士,刘艳绝大多数时间要下田种地。授粉、选种、收种等品种选育环节都不在实验室里研究,而是要在水稻田里实打实地耕耘。

“我们南繁基地共有20多亩试验田,在这里开展育种工作,能够一年多种一季,缩短育种年限。地里有刚插秧的、有已经开花的、有已经结实的,各种状态的水稻都有。咱们基地有粳稻、籼稻、不育系等,这个时间主要开展杂交授粉工作。”在田间搭建的简陋棚子内,刘艳坐在长木条搭成的板凳上,熟练地向塑料桶内的水稻颖壳中注水,接着弹花粉。

“前一天下午挖出材料,当天下午剪颖壳,放了一夜后露水会让它的颖壳胀起来,第二天早上再弹粉,然后移栽到父本旁,等中午开花后进行授粉。”刘艳简要地讲述了工作的流程,但是实际工作却要细致很多,尤其是剪颖壳这一步,需要十足的耐心。每一株水稻上的稻壳难以计数,除去已经开花和太嫩的颖壳仍然剩下很多,每一个颖壳剪的时候,要正好在柱头上方位置,这考验的不仅是技术,还有研究人员的耐心。

弹粉结束后,刘艳将写有材料信息的灰色方形牌子挂在水稻上,并用编号的长方形牛皮纸袋套在弹完粉的穗头上,将袋子下方折叠好后用回形针封住。在棚内完成这些工作后,刘艳拿上几株母本材料走进稻田,将它们栽种在相应的父本旁。

刘艳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介绍:“我们会选择在连云港表现比较好的,但是存在个别性状缺陷的品种进行杂交。比如有些品种抗病性不好,我们就会选择一个抗病性不错的与之做杂交,后代各个方面的表现就会比较优异。成功的杂交品种就像是集合了父母所有优点的小孩。”

每年4月底,刘艳从南繁基地返回连云港。5月起,刘艳及其水稻团队就开始在港城各个试验基地开展育种工作。到了6、7月插秧季节,基本上每天都是泥巴裹满裤腿、披星戴月回家。小区的保安和邻居看到经常会问干什么去了,刘艳总是笑着说:“我是种地刚回来!”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刘艳团队十几年的技术攻关,连云港市有9个耐盐碱水稻新品系进入国家、省级各类水稻区域试验。这些水稻品种的育成,为我国沿海滩涂资源的复垦开发利用提供强力种质保障。“盐田育”系列耐盐水稻品种的育成,也获得了沿海种粮大户和种业公司的广泛关注,连云港青口盐场、盐城黄海农场以及市区周边县示范种植2000亩以上,昔日不毛地飘出浓浓稻花香。

家国情怀 传承“粮”芯良行

从初出茅庐的新兵到现在的育种能手,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连云港市农科院院长徐大勇是刘艳的领路人。

刘艳说,她热爱农业,一方面来自于农家子弟特有的情结,另一方面来自于团队带头人徐大勇的示范引领。“徐院长是农业专家,总是有忙不完的事,但每到节假日他就会出现在稻田里。特别是选种大忙时节,他每天跟我们一大早就下田,下午到天快黑了才从稻田里出来。”提到榜样的力量,刘艳禁不住感慨。

跟随全国政协委员的脚步,刘艳也成为一名地方政协委员。她说:“政协给了我更大的舞台,使我更加关注农民的具体实事,与农民的距离更近了。”本着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深厚情怀,刘艳经常到农户家串串门、唠唠家常,把他们在生活中或者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一一记录,转化成为一个个带泥土、冒热气的建言成果。

近年来,她提出的《关于重视水稻生产中不推自广的直播稻问题》《关于加大盐碱耕地治理改良的建议》《关于学习借鉴“千万工程”工程经验,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关于学习“枫桥经验”,加强乡村治理的建议》等得到了市相关部门的重视。《关于加强建立我省黄海沿岸“绿色粮仓”的建议》《关于加强沿海滩涂土地资源区划分类的建议》等提案,让更多人关注昔日的盐碱地开发利用,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使盐碱地“白荒滩”转变为飘满稻香“金海岸”。

“我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成为实现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新农人!”刘艳说。

2024-04-16 通讯员 尹侠 李慧 陈健华 本报记者 江迪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0538.html 1 刘艳:“粮”芯传承 60,53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