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实现技术变革、要素创新配置、推动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已经为发展未来产业、塑造新质生产力铺就了厚实基础。”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深圳市委会主委、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吴以环认为。
但是,当前还存在着科创配套和系统不完善、成果转化渠道不够畅通、产业布局分工有待优化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
“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主阵地,未来产业决定产业未来。”吴以环建议,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制定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产业创新网络计划》,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为核心,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盟、产业基金助力”模式,创立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搭建重点区域内联合创新网络体系,促进技术和标准的快速发展。她举例,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投入和运行的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可以在未来产业核心承载区,通过竞争来承接相关基础支撑研发平台建设。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各大科研院所、高校普遍关注市场热点技术,对基础性、前瞻性和公共性创新关注不够,难以形成高质量自主创新。对此,吴以环提出,在科技部等部门的统筹与指导下,支持粤港澳联合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政产学研用资联盟”,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落地应用、产业升级驱动新质生产力。同时,完善相关政策规定,确保资金、数据、研发、项目、市场等创新要素顺利跨境流动。
在调研中,吴以环还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缺乏有效的配置和组织。那么,人才、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如何有效配置于未来产业?“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是一个思路。”在吴以环眼里,三地高校可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同时组建高端领域顾问智囊团,结合大数据分析提供创新市场需求趋势预测,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等,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项目的合作桥梁。
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是接下来的“重头戏”。吴以环表示,可探索中央、地方财政联合投入机制,设立若干共性基础研发与成果孵化平台,引导形成可持续的投入产出机制。允许有条件的城市自主探索制定应用标准、法规建议,提供适用性措施。以项目为纽带,打通技术成果转化的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