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翻“阅”人生 “读”懂世界

——三位当代大学生的读书故事

本报实习记者 李梓源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4月19日   第 10 版)

“从来没有想过一本书能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在今年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谈及读书经历,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生王亚茹感慨万分。她回忆,小学时逛书店的一次经历,一本隐藏在书架角落的图书《一生最爱古诗词》影响了自己的人生。

“正是这本书激起我对古诗词的兴趣,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带给我许多底气。”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她高中时因为喜欢外语,报考了外国语大学并选择俄语专业。但随着对专业课学习程度的加深,她感觉到自己的兴趣点好像总没有得到最大的满足,因此对未来充满了迷茫。

“有一天晚上,我在图书馆走廊里学习专业课知识,我面前的女生正在背诵《春江花月夜》,那一刻我格外心动——这些诗词曾经是我最爱背的、最擅长的。”随后,王亚茹下定决心,并向中文学院提交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入申请书。

天遂人愿,带给王亚茹“底气”的古诗词阅读助力她成功通过了转专业考试。

“永远为文学动容,永远为文学热泪盈眶。”去年夏天,学习了两年的古代文学史正式结课,王亚茹如此在朋友圈感慨。也正是在文学领域内广泛的阅读经历,让她感觉有了不同的体验。

“读书意味着我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里感受不同的人生,让精神更充实;读书也让我感受到生活里不只有柴米油盐,还有风花雪月。比如《红楼梦》里许多的神话传说,美食、服饰、人物、谶语都很有意思,对我们的思想、为人处事也会有启发。”在王亚茹的计划里,她要再读一遍《红楼梦》。

与王亚茹同样喜欢经典文学作品的,还有来自山西的大学生胡震涛。“去年,我开始重读四大名著,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红楼梦》。那时我非常后悔自己没有早点重读经典。”胡震涛说,无论是书中细腻的笔触,还是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都使他受益匪浅。“经典名著流传多年,历经了时间的筛选,开卷有益。”

在胡震涛看来,读书和看电影、追剧一样,都是一种休闲生活方式,“我习惯于每天都读一些,比如三篇诗集、10页经典书,就当是放松。感觉有收获时就放下书本做一个小结,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此,能够“打卡”、记录读书时长和摘要的微信读书App成了胡震涛阅读的主要工具,“这让我感觉每天过得都很充实。”

此外,耳机也是胡震涛的阅读伴侣,“我非常喜欢独处,时常佩戴耳机,不是听音乐就是在听书。”安静的阅读环境可以让他与作者以及书中的故事产生更强烈的链接,“我们没有机会接触所有的事物,但是读书可以让我们领略到不同的风土人情、文化思想,思考人生、人性、爱情等深刻的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读’懂世界。”

“在如今的网络小说、科幻小说中也蕴藏着不少经典文学的‘大智慧’。”来自天津财经大学的刘渤阳有着自己的观点,“《三体》是我阅读的第一本科幻小说,它让我跳脱个人生活,以更加宏观的视角看待文明兴衰,思考生与死的意义。”

“中学时期喜欢动物小说,《雪豹悲歌》《狼王梦》《鹤唳》都曾让我沉醉其中,遐想翩翩。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图书大厦里偶然读到的那本金曾豪的《苍狼》,在血与荒野的呼唤下,狼群谱写了自己生命的伟大哀歌,我也想写出这样震撼的文学作品。”刘渤阳说。此后创作小说、撰写剧本便成了他课余时间的一大兴趣爱好,“在那之后我开始大量读书,文学书、本格推理、动物小说、诗集、科幻小说,还有文笔较为优美的网络小说等,它们不仅让我对世界产生了更深的思考,也为我的故事提供了灵感,让撰写的文字焕发了生机。”

“读书能够增加精神厚度,也是在这个愈发浮躁的时代灵魂最好的休憩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快节奏’、碎片化阅读正在通过各种媒介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这是无法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减少对书本和文字的思考,我时常边读边思,因为这不仅是我与自己的交流,更是我与世界的对话。”刘渤阳说。

2024-04-19 本报实习记者 李梓源 ——三位当代大学生的读书故事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0740.html 1 翻“阅”人生 “读”懂世界 60,74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