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休闲周刊

初识齐鲁老干烘:

一桶老茶暖春光

李寅峰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4月19日   第 11 版)

随着清明节气的到来,各地春茶纷纷上市。茶友之间你来我往地交换茶样,几番品鉴,满足了等待一冬的绿茶嘴,却也辛苦了暖了一冬的绿茶胃。几日喝下来,就如黛玉吃了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于是不管是芽儿还是尖儿,均不敢贸然再饮,格外希望寻一款性温醇暖的茶,来缓解胃部寒凉之意。犹豫之际,看准了姐姐春节时从山东婆家带回的一桶“齐鲁老干烘”。好,就是它,温胃效果好、口感不错,还格外解渴、解腻,当作假日的常规饮品,再好不过。

说来惭愧,追茶多年,对于近在咫尺、制作技艺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齐鲁老干烘”,不仅是我,包括我身边的一众茶友居然无人知晓。

我国历来北方少茶,60多年前,随着“南茶北引”工程开展,山东省多地引种茶树成功,才改变了北纬30度以北不产茶的历史。崂山绿、沂蒙绿、日照绿也随之陆续成名。但这“齐鲁老干烘”的外包装上,分明有“山东省老字号”“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识,上网一搜更是不得了,各类词条动辄从明清开始讲述历史,显然不是“南茶北引”的成果。

到底是什么茶?多年来学茶养成习惯,每每面对陌生的一款茶,总是征服欲多于好奇感。所以当第一次拿出篾条编制的硕大茶桶时,我便想着一举“识君真面目”。可是一步一步,随着研习的深入,认知却并没有更加清晰:外包装上面写着产地为山东莱芜,原料来自黄茶,也写着“闷黄炭焙”等广告词;闷黄,是黄茶的特有工艺,原料又来自黄茶,莫非这是黄茶?打开包装看干茶,又见其色泽黑褐、乌润,叶大且茎长,像是条形红茶的粗制品,该是红茶吧?取茶适量,以沸水冲泡,随着干茶翻滚出的,老火香明显,想起外包装上“炭焙”字眼,大概判断,这是武夷岩茶的北方后代;待入口,这老火香却明显区别于岩茶,没有那么高扬的香气,也没有那么悠长的岩韵,再次被否决。待茶汤入口,却是相当醇厚饱满,有点像黑茶类中的茯茶,适应感较强。略有涩意,也很快消逝于明显的回甘中。

本来半瓶子醋的伪茶人,彻底蒙圈。

后来,分给身边几个茶友品鉴,六大茶类几乎被猜了个遍。大家笑着自嘲,到底不是科班出身,经不起考验。

再后来,边喝边问边查,半桶茶喝下去,这款茶也了解了大概。有资料显示,齐鲁老干烘来自安徽六安,明代初期随关中移民向山东迁徙而传入齐鲁大地,盛行于莱芜。我才明白,其原材料叶片肥大,条索形长卷粗,倒像是与六安瓜片源出一脉。而其闷黄工艺的源头,或该来自六安辖内的霍山黄芽。但也另有资料显示,老干烘的工艺源自山西洪洞县,是洪洞茶商采购徽茶后遭遇连阴雨,便用木炭火烘干,没想到成就了一个口感不错的茶品。

不管怎么样,更多的信息显示,在山东落地生根的400多年中,为适应当地温暖潮湿的存储条件,以及消费者的口感需求,老干烘经历了本土化的传承和发展,渐渐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流程,包括采青、萎凋、摇青、揉捻、湿胚闷黄(发酵)、初烘、干闷黄(渥堆)、复烘、分级、足火、拉老火、装箱等。看到“闷黄”“发酵”“初烘”“渥堆”“复烘”“拉老火”等工艺,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这款茶融合了红茶的外形、黄茶的功效、岩茶的气味和黑茶的口感了。茶人的智慧,真不可估量。各种改良,口感能如此好,也难怪畅销一方,更被当地居民用来馈赠亲友。

特别是近年来,百姓生活愈加富足,饮食中多了肉蛋奶,“齐鲁老干烘”助消化、解咸、养胃、提神、解乏、止渴等功效更加得以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在山东本地成为陪伴“重口味”鲁菜的最佳佐饮之一。我这桶“齐鲁老干烘”上,就明确地标注着“鲁菜伴侣”的广告词。

再次感慨,中国茶种类繁多,茶文化博大精深,怕是这辈子也学不完。

2024-04-19 李寅峰 初识齐鲁老干烘: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0743.html 1 一桶老茶暖春光 60,74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