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华夏周末

笃行致远

——写在我的随笔水墨展览开幕之际

罗公染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4月20日   第 08 版)

《顶天立地》中国画罗公染 作

《终归大海作波涛》中国画 罗公染 作

1993年9月3日至9日,时年21岁的我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举办了《罗公染中国山水画展》。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个人作品展,也是我走上绘画之路的开端。从那时开始,一路走过来,磕磕绊绊,风风雨雨,山重水复,一晃竟过去了30年。我从30年前不知天高地厚的年少轻狂,到如今尘满面,鬓如霜。时光荏苒,感慨万千!

也许是出生在山区、成长在山区的缘故吧,骨血里对“山水”便有着别样的向往和热情,就像是生命的原动力。也许就是这种原动力,触动并引导了我的命运走向——用笔墨去描绘它,用色彩去记录它,用生命去感悟它。时至今日,我深深感激30年之前的我在那么困苦的环境下为自己做出了人生最正确的选择——拿起画笔成为一个画者。正是这个选择赋予了我生命的意义和方向。

30年来,我画过工笔画、手指画,也在不同材料层面上做过跟绘画有关的各种实验性的尝试,但最终又回到了初识水墨的本原地带。今天的我,认定了“写”在水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心随笔墨自如地抒“写”,更容易展现“山水”的神圣,更能表达我对“自然”的敬畏,更能自由、舒展地传达心意和情绪。“写”是笔和墨在宣纸上最直接的倾诉。从白纸到成“形”,笔墨融动,境意生发,继而绵延怀远。每每拿起笔、蘸满墨,我便能感知到我与自然万物、与山水的链接和互动。我将我的水墨山水定义为“随笔”,从宏观来讲是艺术与时代的同频。因为艺术不可能脱离时代超然于现实之外。无论是想象虚构还是表述现实的情绪或故事,时代都是艺术创作无法回避的存在。新时代,文化自信,这都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赓续。创作过程中,我比较看重传统的墨、色、纸。对材料不挑剔;技法上亦不刻意追求创新和改良;处理情绪时顺其自然,往好处看、往好处想。这样“写”出来的“墨色”就如同是自然的印迹。这是源于我内在的简单和自在随性的生活态度吧!无论何时,无论怎样的境地,自娱自乐,能伸能屈,念念专注,才能见山水,见自己,见众生。

2020年以来,这个世界发生了深远的变化。今天的世界面对着的是共同的命运和挑战。这样的时刻,世界更需要艺术以不同的形式、风格、技术等诸多方面的支撑、疏解和沟通。艺术来源于生活,终归要适应环境,呼应于环境;回归当下,服务于当下。艺术创作是一个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升华性灵的阶梯。在当下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庆幸自己能通过绘画的方式在焦虑时获得一份沉静和思考。将朴素的细腻和生命的执著“写”在宣纸上,求得心灵的慰藉和审美的感动,尽精微致广大。同时,如果我的作品也能给观者带来片刻的安宁和愉悦,便是我以涓滴之力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时代的意义吧!

举办“笃行——罗公染随笔水墨”展览,并将展览名称定名为“笃行”,是我在艺术热土上“笃行”的见证;是我给自己这30年对绘画的坚持与坚守的交代;是对所有给过我帮助、指点、陪伴、关注、爱护的有缘人的回报;也是我对传统水墨,对众多“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先贤们的致敬。创作过程中我经常翻阅八大、黄宾虹等大师们的画册,深深感慨:我何其有幸生活在和平昌盛的时代;何其有幸能如此从容、自在地站在巨人们肩膀上画山画水画风景。更幸运的是在这春暖花开、惠风和畅的四月,我的这些画作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有机会被大家接纳、看见。

(作者系海南省政协委员、三亚市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2024-04-20 罗公染 ——写在我的随笔水墨展览开幕之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0787.html 1 笃行致远 60,78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