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乐场的日常维护谁来负责?”“一年能给村集体带来多少收益?”“妇女在这里上班,一个月能领多少工资?”不久前,山东省济南市政协“实施‘千村提升’工程合力推动乡村振兴”专题“商量”调研组来到济阳区曲堤街道牛王村,实地察看村庄发展、村企联建、黄瓜产业发展及“千村提升”工程村项目运营等情况,在听取有关情况的介绍后,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首场现场交流。
“千村提升”工程是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抓手,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聚乡村振兴合力的重要载体。去年以来,济南市在强化政策支持方面,投入财政资金1.25亿元,成方连片、跨村联建,实施“一村一业、一村一策”等产业项目107个,惠及村庄478个;积极发动1503家企业团体与2429个帮扶村结对联建,启动实施共建项目241个;通过土地入股、文旅带动、村企合作、盘活资源等多种形式,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政协委员和专家就各自关注的话题和角度提出了想法和意见。
“‘千万工程’探索出了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但我省与浙江省存在经济基础差距大、农业体量大等现实问题,所以在实施‘千村提升’工程上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设计目标和措施上必须做到科学合理,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工作方法。”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原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褚瑞云建议,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多倾听农民的诉求;要研究创建村企联建的工作机制,保障农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人才和技术都下乡,才能真正实现‘千村提升’。”市政协智库专家王汉斌认为,农村怎么留住年轻人是当前面临的挑战。当下乡村需要有稳定的工作机会,这不仅包括农业,还应拓展到乡村旅游、手工艺、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为此,他建议多为乡村的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技术教育、培训和进修,以便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从而扩充农村多元化产业。
“打好政策组合拳,鼓励省市有关部门将项目资金向和美乡村建设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市政协委员杨兆军建议,要全面对标浙江等地经验做法,积极落实镇村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有为和有效市场的作用,提供投入保障、用地保障和人才保障。
一次调研不足以摸清“千村提升”工程村项目的全部情况。几天后,调研组又来到长清区孟庄村,继续实地考察。
“孟庄村是一个山区农村,多年来一直摘不掉贫困村的帽子。2016年,该村依托神秀谷田园综合体项目,发展中药材种植和休闲观光农业,通过流转耕地和山场为村集体增加年收入6.8万元,村民户均增加收入1000余元,产业扶贫资金投资收益5万元。”在村支部书记段好坤的引领下,调研组实地查看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河道治理情况,以及村集体和村民收入情况。
“最大程度用好山东迅达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资源、资金、人才等优势,把村里的劳务公司运转起来,让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驻村第一书记李健介绍,自去年7月驻村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作要求,以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重点,通过深入调研,结合村庄实际情况,通过助力劳务公司实现自主运行、土地入股村企合作等方式,实现村集体和村民收入最大化。
在后园村,调研组查看了山东厚源农业科技产业园内的油菜花观赏区、现代农业采摘大棚和精品乡村民宿。作为村民返乡创业的典范,这里通过流转后园村及周围村的土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精品田园养生村、乡村民宿度假地、户外运动拓展区,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大力发展矩阵式田园综合体,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同时,长期带动周边村民就业50人,年劳务用工费用达100余万元。
在后园村一处民宿院内的杏树下,调研组成员围坐在一起,就相关问题展开现场“商量”。
“通过实地调研,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团结上进在推动乡村振兴事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山东产研绿色与健康研究院现代农业事业部部长明照岳认为,大力选拔有干劲、能干事、会干事且作风优良的人担任带头人,着力吸收政治素质过硬、致富能力突出的优秀分子到党内,可以为乡村组织振兴点燃“强引擎”。同时,还应多渠道选优、配强可用的干部人才,力求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雏雁紧随的“雁阵效应”。
“要激活‘人、地、房、钱’资源要素,深入挖掘农村内生动力,加快乡村产业振兴。”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谢天目认为,农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对人、财、物等资源向乡村回流的吸引力不够。“当前必须从建设村庄的理念转变为经营村庄,唯有村庄‘活’起来,土地‘热’起来,人才和资本才能‘动’起来。”谢天目补充道。
“双泉镇距离济南城区较远,应把现有资源按区域划分,增加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山东产研绿色与健康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所所长徐效建建议,要建立健全村集体、农民和企业三方资金管理规章制度,把产业做长、做活,让各方资源流动起来,真正实现乡村的持续振兴。
此外,徐效建还提出平时用作旅游、康养等,提升旅游品质、建设美丽乡村;公共卫生等应急事件突发时,可快速转换为隔离收治设施,满足集中、多样、个性收治需求的“平急两用”的发展思路,挖掘乡村应急承载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