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文献资料,其中既包含了客观信息,又传递着主观感情,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从古至今,有不少书信佳作传世,汉代有司马相如“报卓文君书”讲述爱情,清代有“曾国藩家书”讲述治国治家。而在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世界记忆遗产——样式雷图档中,也有一批数量可观的信札。样式雷图档是自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200余年间,共计八代任职于清廷样式房的雷氏家族所传世的建筑图样和烫样、工程做法以及日记、信札等。因此,样式雷信札既是中国传统建筑资料,又是中国传统书信资料,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书信文化的一部分。
样式雷图档中有几百通信札,例如龙剑堂平安家信、惠陵工程信件、圆明园等工程往来信件、奉宸苑档房致雷先生信等。这些信件书写在不同规格形制的纸张上。信纸主要有三种:最常见的一种是长方形信笺,长度一般在18至24厘米之间,宽度一般在8至15厘米之间,信纸上有竖格,有些还辅以图案装饰,信纸颜色多为白色或黄色,也有少量为红色;第二类是普通白纸,规格并不统一,大部分是单张信纸,也有较长纸做成的折页,还有一些是几张纸拼贴在一起;第三种信纸比较特殊,是红色的名帖,写信人在名帖的空白处写上要传达的信息,由于名帖上已经有姓名,便无需再落款。正式书信的信封较小,长度一般在14至18厘米之间,宽度一般在6至9厘米之间;正面写上收件人、地址、寄件人,背面注明寄信时间。
样式雷信札大致可以分为工作信札和私人信件两大类。工作信札是样式雷与上级或同级部门、人员传达指令、沟通事项的工具,从中可以探知样式房工作的隶属、工作流程等内容;私人信件是样式雷家族成员与亲友之间谈论家事、交流感情的信件,其内容有关子弟教育、政局动态与人物品评等,展示了诸多个人情感、生活细节、社会背景等。例如,雷廷昌曾给白六伯致信说:“现在抄八旗营房,千万以定陵营房南墙出平。以或由中往四外抄也可,千万!起土不可以高处抄,垫土为要……六大爷,千万不必随之,各工须往四下去走抄,教各工须抄来,往样格子上过准……”这是第七代样式雷雷廷昌叮嘱白六伯白廷堃如何施工以及注意工程细节。高兰珊给雷思起致信道:“弟今日奉钟大,即谕本工,现有应行改做活计,务请阁下见字即刻驾至档房面谈,以便一同呈回目下。钟宪现已在署等候,如晤转此,顺请升安!”这一信件记录了工匠之间的沟通交流。又有,“再者闻言,知阁下尊体欠安,未知刻下大愈否?甚为心念。现在天时不正,早晚务为珍重为要。”这是清代百姓生活中的点滴记录。
这批书信文献的特点有四:一是时间跨度大,跨越清代中后期,反映了上百年间的社会生活;二是行业性强,所有信札围绕中国古代传统建筑行业相关人物、事件展开;三是具有关联性,所有信札围绕一个家族的连续几代人展开,清晰的前因后果能够反映更多事实;四是具有稀缺性和代表性,所涉信札大多出自中国古代普通工匠人物,可以说是弥补了古代工匠人物一手资料的空白。
样式雷信札作为我国古代传统建筑资料的一部分,可以补充和丰富现有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资料,促进当前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研究、样式雷研究。信札具有桥梁的作用,将一张张独立的建筑图档衔接起来,有效补充了样式雷图档的细节内容、背景信息等。作为有关中国传统书信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珍贵资料,这些信札也可以补充、丰富并促进书信文化和社会文化相关研究。解读信札的字里行间,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建筑行业工匠的日常工作及生活,管窥其精神世界,探索朴实而珍贵的中国古代工匠精神,也能洞察清中后期的许多社会现实和现象。
样式雷信札是独一无二的,相对于图档文献,信札具有双重功能,不仅可以记载客观人物、事件、事实等,还可以反映人物的主观情绪、情感等。中国历来有“尚巧工”的社会氛围,历史上各行各业能工巧匠的作品无论在典籍中还是在现实中都在不断流传。然而,反映工匠精神世界的内容几乎没有,更勿论工匠内心世界的直接记载。样式雷信札恰恰是一份独一无二的、完全由工匠自身书写的史料。雷思泰曾给其子雷廷芳致信一封:“你在工学习差务,随你伯父当差,要诸事竭力尽心,尽力而为,万不可不尽心,至嘱至嘱。当办之事竭力用心,下功夫学习,万不可一了而过……”又有雷思起曾给雷廷芳回信:“你必得与各厂合心商量,方是办公之行,不可任意……要斟酌,不可含混了事……”古代建筑工匠也是古代普通人物的一部分,样式雷信札的存在也是填补了古代普通人物一手资料的空白。
这批样式雷信札,作为清代建筑世家几代人的文字记录,在记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关的人物、事件之余,也记载了清中后期官员、工匠、商人、普通百姓等人物的情感。内容丰富的样式雷信札是中国古代普通人物织出的一张网,网罗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过去,在样式雷相关文献资料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样式雷图档、《雷氏族谱》、雷氏先祖画像、雷氏墓碑拓片、雷氏后人及友人口述资料、早期学者手稿等都得到了比较有效的挖掘,唯有“样式雷信札”的揭示和利用极少。近几年来,国家图书馆通过整理出版、申请科研课题项目、举办研讨会、与高校等机构合作等方式,正在逐步加大样式雷信札的揭示、开发和利用程度,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力实现“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作者陈红彦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翁莹芳系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