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伟兄,小时候我在滹沱河床的泥土里捡到一只漂亮的指环,特别喜欢,就一直戴着,后来专家鉴定说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玛瑙环。我一直觉得,我和故国中山文化有命定的机缘,就是因为这只玛瑙环。我的好运,大概也都是这只玛瑙环带给我的。”
说这话时,雪莉同学真是一个幸运的人。在这样文学式微的年代,她依然能靠着自己勤奋的史志研究和文学创作,一步步从河北灵寿县走到了省会石家庄,从业余作者成为了石家庄作协主席、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成为了蜚声文坛的著名作家和编剧。
10年前,在鲁迅文学院24期高研班里,我们一见如故。除了共同的文学追求,我们还有共同的史志兴趣。我中师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县里作了6年的地方志编纂。雪莉同学更是一直对中山国的文史研究痴迷不绝,并有厚厚的专著出版。她曾信心满满地说:
“我们一定要改写历史,让战国七雄变成战国八雄,把咱们中山国加上。”
改写史书比较复杂,但在雪莉同学等文史专家的努力下,冀中的中山国文化、滹沱文化次第以纪录片、电视剧等不同形式登录央视等各大媒体,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还有一个原因,那时我离开冀中已经20年,见到故乡的亲人尤其还是文友自然格外亲切。谈到当年省会石家庄市文学圈里的报纸杂志、领导老师以及很多共同的朋友,更是亲近。我的处女作在我16岁时发表在石家庄地区文联的杂志《滹沱河畔》上,后来地市合并,杂志也改名为《太行文学》,雪莉同学竟做了主编。谈到共同的朋友,有时干脆就拨通手机,在确认新朋故友的同时,文友、同学、老乡的情谊更加深厚。
我们那届鲁院高研班的时间虽然由半年缩减了一半,但记忆中足堪回味的吉光片羽却络绎缤纷——
“丽伟兄,今晚别安排事,我请咱几个同学去喝茶啊。”“去哪里?”“不用管,上车就行了。”
茶过三巡,雪莉同学说:丽伟兄,该是你挥毫泼墨的时候了。在诸位同学的一起呼召下,我借着茶醉斗胆挥毫,留下了一张同学们共同举着一张书法的珍贵照片。现在再看,这张照片里竟然已有三位同学英年早逝:程雪莉同学刚刚离世,年仅51岁;高艳国同学2018年离世,年仅48岁;田静同学2016年离世,年仅35岁。这实在令人哀痛!
其实在鲁院的日子里,我的宿舍几乎每晚都会有同学围坐喝茶,同学们亲切地称之为“102茶室”。在来来往往的“茶客”中,雪莉同学作为老乡,自然是102茶室的常客。她那时稍显矜持,一方面是同学相识不久,另一方面,雪莉本身也是含蓄低调之人。她总是静静坐在一隅,虽然不多说话,但偶尔稳重自信的几句谈笑却极具亲和力,让人感到是一位值得信赖的人。
离开鲁院高研班已经10年,10年里,作为老乡我们比其他同学见面略多。
结业后她第一次来天津采访,这次相聚,以及之后的雪莉同学再次来津,让我陪同她和采访对象会见交流,让我对她的个人能力更为敬佩。我也曾召集部分冀中在津老乡与雪莉欢聚,大家都对她印象美好,以后还时常提起她。
雪莉同学是一个细致周到的人。那年我们区政协文史委到石家庄市调研,我请精通中山国文史的雪莉同学出来陪同,她欣然应允,并带着中山文化的纪念品前来,向带队的领导和政协委员们认真讲解中山文化。
那年,在南浔举办的中国报告文学年会上,雪莉的《寻找平山团》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颁奖前,雪莉说:“丽伟兄,我领奖时帮我在台下拍几张照片啊。”我说没问题的。
她穿着自己专门设计的旗袍上台领奖,我拍的照片她很满意。为了表示感谢,在南浔古镇参观时,她执意要给我买一套上好的湖笔相赠。这笔,我一直留着没舍得开封使用。
业精于勤,事业非凡的雪莉当然也是一个勤奋的人。《寻找平山团》出版之前,她就已经发表了大量作品,并出版了历史散文集《故国中山》《风从中山来》等著作。
《寻找平山团》不仅让雪莉同学获得了徐迟报告文学奖,蜚声河北文坛,后续的更大的收获接踵而来。各地的学校、部队、文化机构请她去讲座,签名售书,讲述平山团的故事,讲述个人成长历程写作经验。《寻找平山团》又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滹沱儿女》,由她做总编剧。这之后她从著名作家又加身著名编剧,成立了工作室,有了自己的团队,接手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文化项目。
作为老同学,作为也是从冀中农村出来,一步步跋涉文坛并曾涉猎编剧的人,我由衷为她的成就高兴,也深知其中的各种艰辛不易,只是叮嘱她别太累。
和大多数女同志一样,雪莉同学也是一个爱美的人。有了条件之后,她的重要着装几乎都自己设计,甚至自己制作。徐迟报告文学奖的领奖服算是其一。去年在南京参加报告文学理事会,她又是穿着新设计的旗袍。我们相约去找老朋友,从河北省作协副主席调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的著名小说家胡学文老兄喝酒。餐后我们三个河北人合影时,雪莉专门从里侧转到外侧,还呵呵笑着说:
“我得站在外边,不然我这么美的旗袍就被餐桌挡住了一半。”
雪莉同学走了,走得突然,走得惊心,走得让老同学老朋友们扼腕叹息,她灿烂的生命在怒放时戛然而止。一直不敢相信这个事实,但世界就是这么一次次告诉我们什么是无常。
我想起她珍爱的那只战国的玛瑙环。它的第一个主人已在故国中山烟消云散两千多年,是雪莉同学把它从泥土中捡起,成为了它新的主人。如今,雪莉同学的生命也像那只美丽的玛瑙环一样,来源于故国中山滹沱河的泥土,又复陨落尘埃,留给热爱她的人的,只剩美好的回忆。
(作者系天津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