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慈善周刊

用爱播撒梦想的种子

——一位基层政协委员的9年爱心助学路

本报记者 郭帅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4月30日   第 11 版)

芳菲四月,辽宁葫芦岛兴城市大寨乡郭家屯村,漫山遍野的杏花竞相绽放,处处飘香。4月20日一早,位于望海满族乡望海村的困境学生子航(化名)家中,一群“红马甲”走了进来,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这群“红马甲”来自兴城市真爱助学协会,提起这个名字,当地困境学生家庭几乎无人不知,很多孩子都曾得到过协会的生活补贴。

“子航今年读初一,是一名事实孤儿,平时和姥姥一起生活。他家虽然简陋,但一面墙上贴满了从小到大的奖状,孩子的上进心让我们特别感动。”兴城市政协委员、市真爱助学协会会长李刚说,每次走访困难学子的路上,总能收获很多,也更坚定了他们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当天就把这学期的补贴交到了孩子手里,希望能给他追梦路上带来更多的鼓励。”李刚告诉记者,带领更多人走上真爱助学路,源于自己多年志愿者经历中的所见所闻。

“2008年我申请加入了当地一个志愿者组织。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看到过很多成长经历比较坎坷的孩子,虽然中小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不需要学费,但他们仍需要很多生活上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的鼓励与慰藉。”李刚说。

2015年,李刚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兴城市真爱助学协会,“我们希望用真心和爱心成就更多孩子的梦想。”

9年时间,3200多天,无论酷暑还是严冬,李刚和志愿者的脚步踏遍了兴城的山山水水。如今,协会已经发展至10个分队、数千位志愿者。多年来,先后资助困境家庭学生200余人。

“人数虽然不多,但在资助每个孩子前,我们都会多次家访。”李刚说,“除了物质上的帮扶,志愿者们会定期上门陪孩子聊天、做家务、做作业,真正做到持续性帮扶。”

谈及这些年来让他印象深刻的受助学生,李刚如数家珍。

家住白塔乡上长茂村榆树沟屯的小慧(化名)身患残疾,生活无法自理。虽然家庭困难、身体不便,她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兴城市重点高中。

“我到现在还记得她渴望上学的眼神。”李刚与学校多次进行沟通,“小慧在高中期间,学校给予了最大的方便,比如把教室设在一楼,专门安排寝室让家人陪读。老师、同学们对她也很照顾,比起刚认识时,她现在开朗了不少。”

家住围屏乡的芷慰(化名)一直由年迈多病的奶奶抚养。“除了学习,家里大大小小的事也都靠芷慰一个人撑着。”志愿者的到来,不仅给了她资金上的帮扶,也常会帮她去做些家务、照顾奶奶。去年,芷慰高分考取了当地的重点高中。

“我们最初成立协会时规定,只资助孩子到大学。孩子有能力赚取生活费后,我们的帮扶就结束了。”但凡事都有例外,有几个孩子,李刚在争得协会同意后一直资助到了大学毕业。

“有个孩子一直和重病的父亲相依为命,孩子很懂事,上了大学后就开始兼职为父亲看病,但也是杯水车薪。有一年春节我们过去看他,大年初一中午就啃一个白馒头。”李刚哽咽地说:“助学不能半途而废,我们帮助的每一个孩子,都要负责帮到底。”

“助学路上,孩子们家里会有各种事情需要帮助,比如修房子、带年迈的照顾者看病、调解家庭矛盾等,这些年来,我们志愿者做过不少类似的事情,但从没有一个人喊过苦和累。”李刚说,“一个人能做的事太有限,一个好的团队才能走得更远,志愿者们都是团队不可或缺的一员,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助学故事。”

“9年来我们有68个孩子考上了大学,25人已经迈入社会,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更让李刚欣慰的是,助学路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熟悉的身影。“我们的志愿者团队中现在有9名是曾经的受助学生,还有很多学生在接受我们的帮助后表达了想要继续帮助他人的愿望。”李刚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公益助学也是我履职尽责的一个落脚点,我相信今后一定会开更多的花、结更多的果。”李刚说,“作为社会公益组织的负责人,我希望未来在更多场合讲好公益助学故事,影响更多政协委员一起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用爱播撒更多孩子梦想的种子,同时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2024-04-30 本报记者 郭帅 ——一位基层政协委员的9年爱心助学路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1271.html 1 用爱播撒梦想的种子 61,27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