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中央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出台了多项便利港澳学生在内地学习发展的政策。据统计,具备港澳招生资格的内地高校380余所,招生规模还在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通过升学的方式来到祖国内地。在内地就读期间,这些出生、成长在港澳特区的青少年与内地的同龄人一起同吃同住同学习,与祖国内地产生深厚的感情,也迈出融入国家大局的第一步。
近日,记者连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澳门特区政府卫生局局长罗奕龙与北京大学澳门籍研究生凌智荣,两位先后在内地就读的澳门校友忆往昔、看今朝,更展望着国家快速发展大背景下青年人该有的美好未来。
记者:罗奕龙委员第一次来内地该是1995年到中山医科大学读书,一晃近30年时间了。请问您最初来的感受怎样?很快适应了内地的生活吗?
罗奕龙:从1995年开始,我便来到内地求学,先在中山医科大学读本科,随后到北京大学读硕士研究生,之后又在中山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十年间,我见证了祖国内地的发展变化。
记得1995年初到学校时,宿舍条件艰苦,16名同学共住一室。我母亲陪同我报到时,看到这样的生活环境有些担忧,问我是否考虑重回澳门就读,但我非常坚定,选择留下。现在看来,我留下来就对了。
确实一开始有很多不适应,比如和同学成长环境的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有差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日渐熟悉。还记得刚开始同学们对我非常好奇,常常询问澳门的点滴事情。但天天在一起的交流,使我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至今我仍与许多同学保持着联系,每次到内地都要聚一聚。
现在到内地就读的政策更多了,看到越来越多的澳门青年奔赴内地求学,我真的太开心了。只有在内地生活工作过,才能更好、更快地跟得上国家的发展步伐,也会让澳门青年看到未来更多的机会。
凌智荣: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在内地学习期间,我获得了非常多的帮助和支持。我与三位内地室友同住,我们常常畅聊至深夜,分享彼此学习和生活的点滴。大家相互鼓励与支持,彼此间深厚的友情让我深感内地生活的温暖与美好。
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祖国对港澳学生的关怀。自2016年以来,国家对港澳学生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我所在的北京大学举例,在读期间,我不仅拿到了港澳台的奖学金,还获得了澳门中华新青年协会的内地升学奖学金。
因此,我经常回到澳门跟师弟师妹们讲我在北京的见闻,在内地学习的便利,也鼓励他们到内地的高校走一走,看一看。
记者:作为“过来人”,两位有什么好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师弟师妹?对未来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有哪些建议?
罗奕龙:其实,任何一个人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时,首先应该确定目标,之后再结合自身所长努力去提升自身素质。需要注意的是,这期间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但一定要拥有成长型思维,坚持学习、提升自己、保持初心、调整心态,专注会让结果事倍功半。比如,从2009年开始,全国青联举办的中国心——粤澳情,已经组织超过100团不同界别的青年开展交流合作,让澳门青年充分认识内地的真实情况,便于更好地促进澳门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我希望更多的澳门青少年多多参与交流活动,多去祖国内地走走看看,当然去就读更是不错的选择。
凌智荣:罗奕龙委员的这番话,对我非常有启发。我身边很多同学因为有好的政策,所以选择来内地读书。我想请问罗委员,对于在北京生活的澳门学生,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发挥所长,回馈国家和澳门呢?
罗奕龙: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了港澳很多支持,我们可以把目光聚焦到这些好政策上,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也贡献国家和澳门。比如在学校,可以关注一些港澳科研项目,参与并推动这些项目的进行,从学校、身边的小项目做起,找到自己的角色,发挥港澳青年特有的桥梁作用,慢慢会发现更广阔的天空。
记者:当下内地与澳门在教育上的交流十分密切,关于两地互换式的就读方式,二位的看法是什么样的?
罗奕龙:当然好了!我支持内地与澳门在教育上多交流合作。人员交流得越多,一定越融入。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澳门每年約4000多名高中毕业生中,赴内地升学的约占40%,内地升学大概1600多人,其中保送大概1300多人。澳门青年到内地就读,就读地点和科目选择更多,有利于培养独立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日后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可能。同样的,内地青年到澳门就读,会了解更多葡语系国家的发展,借助澳门的“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未来助力更多内地项目走出去。
总之,无论是港澳青少年还是内地青少年,换一个环境就读,会增加学生对抗逆境的能力。善于调整心态,用开放的态度去面对挫折,这是年轻一代需要具备的品质。未来,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建设贡献澳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