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权益

让爱心在阳光下“生根发芽”

——全国政协委员与一线志愿者共话权益保障

本报记者 郭帅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5月10日   第 10 版)

某地蓝天救援队志愿者开展地震救援训练

五一前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里,“小红帽”“红马甲”“红袖标”等志愿者成了节日里服务社会大众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据了解,目前我国注册志愿者达2.36亿人。如何进一步壮大新时代志愿者队伍?如何让志愿者得到更多的尊重与认可?如何提升志愿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本报就此邀请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与一线志愿者,共话志愿者权益保障。

志愿者的需求正在被“看见”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王刚很忙。作为厦门曙光救援队的队长,他不是在救援现场,就是和队员们一起锤炼救援技能,几天下来,几乎没有停歇过。

“救援队员们都是不领取酬劳的志愿者,越是节假日越忙,根本停不下来,早习惯了。”去年是王刚做公益救援的第15年,也是他带队参与大型灾害救援次数最多的一年,“我们执行了国内外大型灾害救援12起,包括年初的土耳其7.8级地震、‘杜苏芮’台风、积石山地震等。”

“在每个大型救援现场的时间至少需要一周。队员们一般白天开展救援,晚上讨论方案,基本需要连轴转。”王刚笑着说,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个节日队员们一起聚聚,安安心心吃个饭,“我们就很满足了。”

“因为救援任务多,去年我们花费的救援资金相当于过去3年的总和。”今年,王刚给自己定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想尽各种办法为团队寻找资金和资源。

一支专业救援队需要多少成本才能让团队可持续运转?王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城市寻人是队里比较简单的任务。算上汽车油费和队员们的餐饮费,一般每次也要花费几千元。”王刚继续说,“像重大自然灾害这样的救援任务,我们一般要出动上千人次,算上路费、油费、装备损耗费等,花费肯定要数十万元。”王刚说。

“哪里都可以节省开支,但装备采购上不行。我们每年七成左右的经费要用于配备专业化救援设备。”王刚说,“降低了这些标准,就意味着队员们无形中增加了风险,救援应对能力也会有所减弱。”这是身为队长的王刚绝不允许发生的事,“首先要保护自己,才能更好地救人。”

这些天,包括王刚在内的很多志愿者们都很振奋,“因为,更多志愿者的需求正在‘被看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意见》,这是系统部署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第一份中央文件。

这让一直关注志愿者群体的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安徽省委会副主委周世虹高兴不已。

《意见》中指出,“统筹利用包括财政投入在内的现有资金渠道,依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志愿服务运营管理。”“拓宽社会募捐渠道,鼓励企业、个人等进行公益性捐赠,按规定享受现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方面为志愿服务组织发展运行、项目开发、业务交流、承接公共服务等提供支持。”

“这和我一直以来的呼吁不谋而合。”针对民间公益救援力量,周世虹认为,只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才能确保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补充完善救援队伍应对事故灾难所需要的救援车辆、抢险救援装备、监测侦测设备、通讯指挥设备等装备器材,提高其救援能力。

“此外,要扩充资金筹措途径和渠道,最终形成以政府拨款、市场捐赠、社会捐助为重点的多元化经费筹集模式和资金支持网络。”周世虹说。

“为志愿者进行好的培训,就是切实关爱”

“五一”小长假前,全国政协委员、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党委书记张朝晖刚刚结束一场调研。

“我们带队去了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第二中学,深度调研了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张朝晖说:“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在2023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

中国志愿服务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全国已登记2.36亿名实名志愿者、135万支志愿服务队伍、1224万个志愿服务项目。其中,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数量最多,成为志愿者主群体。

“第一次走进敬老院,我甚至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张朝晖在调研中发现,很多青年志愿者提到了“本领恐慌”的共性问题。

有意思的是,在张朝晖看来,“本领恐慌”正是我国志愿服务大力发展的最好证明。

“我国志愿服务正在从过去的活动型走向项目化,逐步实现法治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社会服务转型。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社会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需要社会服务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张朝晖说。

“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志愿服务条例》提出,志愿者参与服务‘需要专业知识、技能的,应当对志愿者开展相关培训。’”张朝晖注意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的《意见》再一次强调提高志愿者能力素质的重要性,“这既是志愿组织对志愿者的责任,也是对志愿者关爱和支持的具体体现。”

“为志愿者进行好的培训,就是切实关爱。”这是山西省政协委员韩俊明从事志愿服务工作16年来最深刻的感受。作为晋中新青年高校志愿者联合服务中心理事长,他是12万青年志愿者的“大家长”。

“现在服务对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比如助老服务不仅有探望和慰问活动,更多的是要为老人提供健身运动、营养饮食咨询、‘智慧助老’等服务。”韩俊明说,这就要求志愿者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生态环保、大型活动等志愿服务更需要学习培训。”

“志愿者通过培训掌握技能后,开展服务的时候才能更快适应服务对象的需求,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韩俊明认为,培训后,志愿者也能够在服务过程中有效规避风险,保障自身的安全。

回忆起刚创办服务中心的困难,韩俊明至今仍记忆犹新。“开始来参加活动的学生很少,学校也不支持,我们就反复沟通对接。”后来,他终于用自己的热情感染了一批大学生,形成了当地“校校联合、校地结合”的志愿者联盟。

对于尚未进入社会的青年人,如何规避参加志愿服务的相关风险?张朝晖认为,学校可邀请专业人士开讲座,对愿意参加志愿服务的同学进行针对性培训。“此外,应由学校或家长确保志愿组织的合法性,让学生们的志愿者权益得到应有的保障。”

“不能流血流汗还流泪”

作为安徽省合肥市蓝天救援队队长,合肥市政协委员苏琴最放心不下的是每位队员的安全问题,“怎么去,就要怎么回来。”每次出发前,她总不忘嘱托这句话。

“在救援过程中,队员发生意外,受伤是常事,包括心理上的伤害。但因为‘主动涉险’,大多数保险公司不能投保全年意外伤害险。”为了解除队员们的“后顾之忧”,苏琴只能按天为队员们购买意外伤害险或户外专业领域保险,“这可能也是全国大多数救援队目前面临的尴尬境遇。”

对于苏琴的忧心事,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何寄华注意到,《意见》中特别提到了“完善志愿者保险产品和服务”。

“保护志愿者就是保护社会的良心和善行。”何寄华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统筹社会、企业及个人捐助,指导慈善组织、公益组织建立志愿者保护专项基金,根据不同类型应急志愿者特殊风险保障要求,设立定向志愿者保护基金或专门账户。

“完善志愿服务保险机制,还可以通过商业保险等市场机制,依托政策补贴、政府购买、政府兜底等,分担、转移和降低志愿者在应急志愿服务活动中的特殊风险与损失,保障应急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何寄华说。

采访中,多位受访者都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不能让英雄流血流汗还流泪,只有志愿者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才能让爱心在阳光下‘生根发芽’。”

事实上,每位“当家人”似乎都有“操不完的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智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赵金鑫的“揪心事”,是如何让志愿者更有归属感,让能人、达人愿意留在社区。

“我们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社区居民打交道,这份工作很琐碎,也常会遇到比较棘手的服务对象。”在赵金鑫看来,志愿服务虽然出于自愿,但不等于不需要激励措施。“比如当地博物馆、公共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场所优待开放,再比如景区为志愿者免费开放等,都能让他们有更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让志愿者干劲满满,除了激励,更要有保障。”作为吉林省公益慈善基金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刘启芳常年行走在志愿服务一线,对于如何留住志愿服务人才,她有着深刻体悟。

赵金鑫注意到,目前,从全国最美志愿者评选,到优秀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文化志愿者评选,以及各省市对优秀志愿者的奖励,都制定了对志愿者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支持政策,“这些体现了对志愿者的关爱和支持。”

“关键是要将这些政策细化为具体措施和机制,真真正正落到实处,激发并呵护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和积极性,让德者有所得。”为此,刘启芳建议,要大力营造行善光荣的浓厚社会氛围。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守望相助的慈善文化,提倡向上向善,使“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2024-05-10 本报记者 郭帅 ——全国政协委员与一线志愿者共话权益保障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1584.html 1 让爱心在阳光下“生根发芽” 61,58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