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时事观察

三棵中国草扎根非洲香飘世界

吕涛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5月23日   第 04 版)

5月22日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连续七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的袁隆平先生逝世三周年的纪念日。作为一名专注于国际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向全世界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与世界友好交往、互学互鉴的故事是我的职责,我愿以分享中非农业交流故事的形式,深切缅怀袁隆平先生。

自上世纪90年代起,袁隆平先生就开始与非洲国家开展杂交水稻技术的合作与交流,为世界粮食安全和国际减贫事业作出杰出贡献。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袁隆平铜像前,非洲多国农业专家和官员郑重插下水稻秧苗,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我分享的故事发生在马达加斯加南部的扎拉诺罗。这里是全球著名的攀岩胜地,也有着历史悠久的耕种文化。但很长时间里,大片的耕地,辛苦的耕作,并没能帮助当地居民摆脱饥饿的困扰,直到一棵神奇的中国草的到来,那就是杂交水稻。

过去几百年里,扎拉诺罗的水稻亩产一直不到200公斤。而种上了中国的杂交水稻后,亩产直接翻了一番多,达到500多公斤,被当地农民惊呼为奇迹。然而奇迹的发生并非自然而然的,对于来自万里之外的种子能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在这片陌生的土地扎下根,结出沉甸甸的稻穗,当地农民们最初是没有信心的。

但有一个人有信心,他就是中国杂交水稻专家——胡月舫。袁隆平先生担任湖南省农科院院长期间,胡月舫长期与他共事,是由湖南省农科院派到马达加斯加的援非专家。胡月舫明白,要让杂交水稻在异国他乡扎下根,人得先扎下根。为了推广杂交水稻,胡老师学会了马达加斯加语,他能跟当地农民用当地语言流利地交流。他结合每个地区独特的环境、气候等因素,制定符合不同耕种区条件的耕种方案。慢慢地,这名会说自己语言的中国专家赢得了当地农民的信任,他带来的中国种子也在中国专家的全程精心指导下,在扎拉诺罗扎根发芽,吐穗扬花。一次又一次的丰收,让当地农民看到了摆脱饥饿的希望。马达加斯加还把杂交水稻印在了他们本国最大面额的纸币上,以纪念这棵神奇的中国草为马达加斯加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除了杂交水稻,还有两棵中国草也在马达加斯加扎下了根,那就是青蒿和菌草。青蒿素的发现为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带来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崇高荣誉,也为非洲摆脱疟疾困扰带来了希望。在马达加斯加,已经有5万户农户在种植上海交通大学唐克轩教授培育的青蒿品种。中国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禧教授培养的菌草,也在这片土地上得到推广。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营养丰富的蘑菇改善了当地人的饮食结构,也为农户带来更多收益。

杂交水稻、青蒿和菌草,这三棵中国草解决的是很多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三个难题:温饱、健康和致富,这也正是中国人权观里提出的基本人权,那就是生存权和发展权。如今不仅在马达加斯加,三棵中国草也在整个非洲大陆扎下了坚实的根,并正在结出幸福的果实。

中非有着相似的历史经历,也对让人民享有美好生活有着共同的追求,这是中非能够相向而行的大背景,也是中国草扎根非洲的大背景。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谈到中非关系时,提出真、实、亲、诚四个字。习近平主席讲,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11年后的今天,我们回看三棵中国草扎根非洲的不凡历程,我们回首新时代的中非友好往来,其实都是真实亲诚的生动写照,我们自己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参与到中非真实亲诚交往中,共享中非友好的成果。

无论是我作为制片人创办的中国首档国际新闻专题节目《深度国际》,还是创作的中国首部以人权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新时代中国人权》,全都在中非友好交往中发掘了大批人物故事。新时代的中非合作,已经成为我和团队做好国际传播工作十分重要的素材源和故事库。下一步,我将继续立足本职工作,履行政协委员职责,向全世界讲好新时代中非友好交往的故事,就像扎根非洲的三棵中国草一样,惠利中非,香飘世界。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制片人)

2024-05-23 吕涛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2187.html 1 三棵中国草扎根非洲香飘世界 62,18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