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如何探索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的方法与途径,协助解决基层治理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近日,重庆市綦江区政协的探索实践入选重庆市“2024年基层改革典型案例”。记者深入綦江区文龙街道春灯村,探寻区政协搭建“渝事好商量”平台在助力基层治理中的创新实践故事。
初夏时节,枝繁叶茂的黄葛树下,綦江区政协委员、区档案馆副馆长陈平正忙着向村民们介绍马克思主义学习班遗址的历史背景与发掘过程。在陈平的推动下,春灯村整合资金80万元,精心打造了充满红色记忆的“信仰之路”。这条全长1.6公里的道路不仅连接了永乐寨门与马克思主义学习班遗址,更成为了当地红色研学的新地标。陈平说:“我们希望通过政协助力,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而在春灯村5社小石板院落的村居议事点,村民们每逢村子里有活动,便会聚在一起讨论自家院子的大小事。得益于区政协创建“一会三室”的工作机制,区政协委员赵娅梅成为了这里的常客。她回忆道:“以前,村子里有条小路因为村民搭建篱笆变得狭窄难行。委员们多次上门沟通,并组织村民在议事点协商,最终村民主动拆除了篱笆,拓宽了道路,让大家的出行变得更加顺畅。”
“‘一会三室’工作机制是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的有效载体。我们提前摸清委员的专业、特长和意愿,结合镇街需求、平台需求和项目需求,将全区365名政协委员安排到31个镇街,确保每个镇街都有10个以上的委员履职。”綦江区政协主席钟远平介绍,在“渝事好商量”协商平台统领下,区政协探索建立了10个委员履职平台。而后,区政协基于“不建机构建平台建机制”的原则,在建立镇街政协工作办公室的基础上,创新探索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的“一会三室”工作机制。通过基层协商工作例会、镇街政协工作办公室、委员工作室、村居协商议事室等平台的建设,形成了有组织、有队伍、有阵地的基层协商平台建设工作团队。这些平台不仅为政协委员履职提供了“舞台”,也为群众议事提供了“站台”。
如今,在綦江区,“渝事好商量”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院坝会、茶话会还是议事亭,都成为了政协委员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桥梁。通过这些灵活多样、“接地气”的协商形式,政协协商已经从会场延伸到农村、社区、企业和网络。随着“一会三室”工作机制的深入推进,綦江区的基层治理工作正焕发着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