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统战·民族宗教

黑龙江巴彦他拉村:

“下片村”变成“上好地”

王啸 本报记者 付欣博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5月23日   第 08 版)

大果榛子

“这大果榛子,收成真是一年比一年好啊!”最近,家住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巴彦他拉村的村民陈杰看着自家即将成熟的榛子,笑得合不拢嘴。去年10月,陈杰家的30亩大果榛子陆续成熟采摘,收获了3000余斤榛果。大家一起采摘、炒制、包装、运输,当年就收入6万余元,比当初种植玉米时翻了两番,小小的榛子成了村民的“致富果”。“这还得感谢党的好政策。也要感谢黑龙江省民宗委驻村帮扶工作队,是他们给我们带来的好产业和思想的转变。”

巴彦他拉在蒙古语里意为“富饶的草原”。作为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这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致使当地农产品外销困难,村民打工培训机会少、收入渠道单一。在当地人印象里,巴彦他拉村一直是穷、破、旧的“下片村”。

2019年3月,黑龙江省民宗委驻村工作队牵头,邀请通河县委统战部、林业局、大榛子办和种植专业户组成的培训团,到巴彦他拉村开展了为期2天的大榛子种植培训班。组织专家团到巴彦他拉村进行实地考察,依据相关数据和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推荐村民种植玉坠、达维两个大果榛子品种。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动员,56户村民参与种植大榛子约320亩。

2020年,黑龙江省民宗委投资1300万元建设了占地19200平方米的巴彦他拉村生猪牧场,每年可育肥猪两批,每批5400余头,每年可为村集体分红78万元;实行资金托管,与品源牧业等企业签订协议,以“铁牛托管”等方式带动脱贫户稳定增收。一系列有力举措,让巴彦他拉村脱贫户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3568元增长至2023年的17062元,增长了3.78倍。

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向的调整,巴彦他拉村的发展重点也从产业扶贫“管肚子”逐步向教育扶贫“管脑子”转变。

驻村工作队在全省率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方面,坚持不断以党建为引领,打造了包括活动室、科普文化馆、图书室、乡村振兴工作室、爱心超市和室外健身区为载体的宣传阵地“红石榴活动中心”;沿232国道设置了两座大型宣传图板,在红石榴活动中心广场设置红石榴主题雕塑;在提升村级文化场所建设水平的同时,深入打造“党旗映耀石榴红”党建品牌。另一方面,开展“火红榴花向阳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下乡演出、“巾帼心向党”广场舞比赛等活动,通过村微网格群、村民微信群不定期发布《民族团结故事汇》等,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以多种方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真正做到有形有感有效。“现在,村里的村民无论是哪个民族,大家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想把村子建设得更美、更好。”村党支部书记黄太林说。

如今,在省民宗委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巴彦他拉村正一点一滴发生着变化。而崭新的厂房、正在洽谈的新项目,让这里彻底不再是“下片村”,而是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的“上好之地”。

2024-05-23 王啸 本报记者 付欣博 黑龙江巴彦他拉村: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2215.html 1 “下片村”变成“上好地” 62,21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