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全国政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本报记者 孙金诚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5月25日   第 02 版)

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并且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强的历史。展开恢宏的中国历史长卷,无处不闪耀着各民族守望相助的点点星光,无处不荡漾着各民族手足情深的串串涟漪。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仍继续加剧,只有全体中华儿女同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汇聚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5月24日,全国政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来自不同领域的委员、专家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汇聚于全国政协的协商平台,围绕会议主题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

从文明文化文字入手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世界,是我国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张裔炯表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所反映的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奋斗和共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有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要在理想信念上面向各族群众加强“五史”宣传教育,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就是要在价值理念上,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从最深层次上铸牢“中国心”“中国魂”;就是要在道德观念上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各族群众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张裔炯建议,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着力从文明、文化、文字入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强化中华文化对各族群众心灵浸润,不断夯实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谐之魂;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青觉认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结构与能动的关系。他建议,尊重共有历史传统,着眼现代化建设的同时,确立中华民族的主体性;注重生活体验,关注物质发展的同时,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追踪颓丧思潮,做好思想引导的同时,解决人民思想精神上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增进共同性与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原则,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遵循。”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民委原专职委员孙学玉表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要精准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五个认同”“四个共同”和“四个与共”的思想要义,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防止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对立起来,将本民族文化自异于中华文化。“许多物、景、事内涵丰富,应让其不再沉默、开口‘说话’,通过挖掘、提炼、转化,用好这些宝贵资源,跳出标语、展板、图表等概念窠臼,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增进“五个认同”

在有形有感有效上用力

通过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能够不断增进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

在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郑大发看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他认为,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既有利于培育中华儿女的爱国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有利于培育中华儿女的理性精神,激发人们的精神追求。

郑大发建议,明确新定位,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极为重大的时代意义。在切实做好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工作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将各族人民凝聚起来,激发活力,获得动力,形成合力;提出新目标,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着眼点,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趋于系统化、具体化;确立新路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步步推进。

在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过程中,如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叙事体系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切身感受“链接”起来,做到有形有感有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结合新疆的探索和实践经验,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战部部长伊力扎提·艾合买提江建议,“用品牌工作的意识推动党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用老百姓看得见的东西、听得懂的语言和感受得到的情感,充分展现党的民族政策在新疆的伟大实践和历史性成果,体现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和伟大成就,更好推动党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发挥文化体育活动潜移默化作用浸润各族群众心灵,多在新疆举办一些全国性的文化活动等,为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平台、开辟场域。

近年来,全国文博机构以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引领,加速构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博阐释和宣教话语体系,已取得可喜进展。

但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在调研中发现,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博阐释和宣教实践,目前还存在一些难点和堵点,急需通过相关政策加以疏通引导。

郑茜认为,有必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系统梳理关涉国家文化安全的古代多元文化遗产清单,包括实物形态的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以及非实物形态的传说、故事、习俗、记忆等。建议各地探索建设以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利用古代多元文化遗产的示范项目,依托各级博物馆开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多元文化遗产主题展览,推出具有大历史观教育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推出具有权威性和示范引领性的研学旅游产品等。

推动民族地区发展

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王绚建议,制定出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制度体系,全国一盘棋建立民族政策一致性合规性审查制度。“富口袋”“管脑子”并重,用好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等政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孕育和催生符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建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实施‘兴边富民’国家战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所长葛全胜表示,实施“美丽边境”建设工程,筑牢边境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兴边富民新质生产力布局,推动边境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化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行动,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国民意识、 国防意识。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将雅砻扎西雪巴藏戏与民宿相结合,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乃东区区委统战部部长、民宗局局长强巴看来,乃东区以文旅融合增进文化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还存在着在群众中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上有短板、在增进文化认同“产品”内涵上不突出、红色文化要素挖掘不足、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引导不够等问题。

强巴建议,充分利用山南市藏源文化资源优势,持续优化文旅融合,努力实现群众增收,增进文化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社)原副总编辑王茂虎认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应进一步提升对海外华侨华人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能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营造良好外部舆论环境。

王茂虎建议,优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中华民族故事对外传播工作机制,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对外传播提质增效;加强话语创新,生动形象地展现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能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关键所在,提升中华民族故事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合作交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通过系列展览、快闪演出、文旅推介等活动,凝聚侨心侨力,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4-05-25 本报记者 孙金诚 ——全国政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2295.html 1 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62,29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