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协商议政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路径思考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原副校长 青觉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5月28日   第 03 版)

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昂扬向上、生命充实、身心安顿的现实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观察、分析并反思精神家园建设时,要着眼共性,从文明的角度,反思各民族共同面临的精神层面的问题症候,做好诊断与应对。

文明与文化看似一样,实有不同。文化与传统相连,侧重差异,通过表现得不一样,才能呈现出文化特色之所在;文明与未来相连,侧重共性,通过反思共同面临的问题来追求进步,才能实现更高程度的文明。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现代化的发展不是以现代取缔传统,而是传统不断转化以适用和支撑现代社会的过程,拒绝历史、放弃传统、拥抱流行,就容易变得肤浅与浮泛。但是试图复古传统、照搬传统伦理纲常也不能解决现代人的问题。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有着深层次的哲学、思想、文明底蕴做支撑,但在现实中一定是落脚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共同性层面,能够让各族群众愉快舒适地共同生活在一起。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各族人民的生命意义问题,离不开物质经济基础,但更重要的还是要依靠社会文化生活的方式来解决,需要物质价值,但不能忽视人文价值。各族人民的生命意义感来自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建议:

尊重共有历史传统,着眼现代化建设的同时,确立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在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等关乎精神家园建设的工程体系时,重点明晰这些工程建设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共同的主体性,“谁的家园”应该成为实施这些工程的前提性追问,着眼共同承担的使命责任、共同分享的精神财富来打造我们共同的家园。

注重生活体验,关注物质发展的同时,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面对国家现代化的发展任务,在重视经济为重要评价指标的同时,开辟出意义生产的多元路径,创造“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生命意义导向,不断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024-05-28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原副校长 青觉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2535.html 1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路径思考 62,53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