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年仅3岁”的小漠国际物流港迎来历史性时刻。5418辆新能源汽车完成装船,搭乘以星航运“GOLD ESTRELLA”号出发驶往巴西,刷新了深圳港新能源汽车单船出口的纪录。
这座深圳唯一开通汽车滚装业务的港口,坐落在距离深圳市中心100公里的我国首个特别合作区——深汕特别合作区。
“深”是深圳的“深”,“汕”是汕尾的“汕”。2018年12月,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揭牌,深圳迎来第“10+1”个区。这个最年轻的城区为深圳带来了460.3平方公里的新发展空间。
不过,从区位上看,深汕特别合作区是一块完全“脱离”深圳的“飞地”,距离深圳边界约60公里,西部、北部与惠州市接壤,东部与汕尾市相连,南临红海湾。
起初,不少人质疑:在没有任何一处与深圳接壤的情况下,深汕特别合作区能否融入深圳,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深汕,用亮眼的成绩作答。2023年,深汕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今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达70%。
深汕特别合作区因合作而生,因创新而兴。“我们要把深汕的土地资源和深圳优质的市场条件、创新环境和工作体系结合,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高地。”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王延奎向记者介绍。
2023年发布的《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明确,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建设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深圳是我国“工业第一城”,也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年产量排名第一的城市。锚定新能源汽车这一支柱产业重点突破,深汕特别合作区以新型工业化铸就新质生产力,打造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以新型储能、新材料、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为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引进落地龙头企业比亚迪和东风李尔、力劲科技、壁虎科技、京西重工、延锋汽车等超20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跑出了“世界级汽车制造城”的深汕“加速度”。
“作为比亚迪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从决定搬迁到落地投产,只花了3个月。”深圳佛吉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赖锋介绍,2024年满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8亿元。
“汽车娱乐市场将是公司未来非常看重的一个板块。”深圳市政协委员、好兄弟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凯潜说,“我们已经推出了汽车娱乐市场的相关产品,后续会尝试更多车载娱乐产品,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大屏幕方面。”
以港聚产,以产兴城,深汕产业发展思路十分清晰。站在鹏兴立交桥上,只见山海连城中,一条通往小漠港的崭新大道,连接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整车制造、整车出口等链条环节……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廊的蓝图,已然浮现。相信不久的将来,深汕将成为比亚迪发展先进高端制造以及出海战略的重要基地。
“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的配套完善。”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曲波看来,让项目落得下、企业留得住、人才过得好,是深汕产城一体化设计和建设的初衷。
深耕村是深汕首个保障房项目,现代岭南风格的建筑、水清岸绿的生态环境、热辣滚烫的烟火气,让搬迁安置居民、企业员工在这里安居乐业。“现在我们也是‘市民’了!”身穿牛仔裤POLO衫的居民林海帆说,“周边配套了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现在村里人已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深汕是一个产业工人凭工资就能买到好房子的地方!”深汕特别合作区住建水务局局长温陈锦介绍,深汕构建“双六十”住房保障体系,总投资148亿元,规划建设保障房项目17个。
走进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深汕实验学校,标准的游泳池、先进的实验室、宽敞的戏剧厅……已有近2000名学生在这里寄宿就读,其中不少学生每周从深圳市区坐动车上学。
“过去,深汕4个镇没有1所高中;今年秋季,拥有9900个学位的深圳最大的高中园即将开学。”区公共事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已平稳运营4年多,辖区首家三级医院将于2025年底建成投用。
产业不断导入,吸引人口加速集聚。深汕早期实际管理人口不足6万,如今已增长至近14万。“这些年竟然开始堵车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本地居民笑道。3月底,深汕比亚迪发布招聘信息,“一口气”推出2000余个岗位,带来大量就业机会。“10多年前很多人跑到隔壁惠东吉隆鞋厂打工,如今倒过来了,不少人又跑回深汕上班。”鹅埠镇西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优铃感慨,重点产业项目的投产,城市配套的日趋成熟,不仅吸引本地人“回流”发展,也吸引了旁边惠东吉隆的居民过来就业。
深汕特别合作区不仅有都市的繁华。玉海湾沙滩绵延,游客或踏浪赶海,或骑马漫步,海岸休闲区让人流连忘返。“五光十色”的都市乡村示范带内,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蜿蜒的赤石河流经城区,穿越山林、草坪、湿地、温泉,展开了一幅宜居宜游的田园画卷。
从“革命老区”“农渔四镇”“经济洼地”,到现代化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田园都市,深汕“拔节生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子在“实”,特点在“新”,关键在“优”。管委会门口,“创新引领发展,实干再造新城”的标语,正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