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统战新闻

党外人士建言加快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之“上海篇”

当好“领头羊”,上海将加速开放创新

本报记者 付振强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6月07日   第 08 版)

中央提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始终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上海市要更好发挥带动作用,江苏、浙江、安徽三省要各扬所长”。

大江奔流,昼夜不息。长江入海口,孕育出肥沃的冲积平原“长江三角洲”,镶嵌下一颗璀璨明珠——上海。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世界观察中国发展的窗口之一。起手布局,落子成势。作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城市,上海一边同苏浙皖高频“握手”,一边发挥带动作用“攥指成拳”。三省一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正同心联动书写“高水平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国经验”。

▶▶▶国际化、开放程度、创新机制奠定了上海“领头羊”的基础

上海,链接无穷潜力的内陆腹地,通达万变机遇的国际市场。城市基因里,镌刻着特有气质——开放。

应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开放,成就了上海的拔节跃升,让上海成为一个不断见证奇迹的地方:百余年前,这里原本只是打鱼纺纱的“小地方”,19世纪因良好的港口位置开始崭露锋芒。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从新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到今天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城市建设,这座“东方大城”的历史性跃迁,与中国的整体发展形成命运交响。

开放的上海是中国看世界的眼,也是世界看中国的窗。随着开发开放一声号角,上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地标,自由贸易试验区也最早发端于此。从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性决策,到建设全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从“三个中心”到“五个中心”,由上海“一个点”,到东部“一条线”,再到全国“一个面”。十余年间,上海加快打造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试验田”,敢闯敢试、先行探索,铺就了从“盆景”走向“苗圃”、走向“森林”的制度创新之路。

中央强调,要始终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着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任务。上海市要更好发挥带动作用,江苏、浙江、安徽三省要各扬所长,凝聚强大工作合力,不断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发挥更多带动作用,为什么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之高、开放程度之高,是长三角任何城市都无法比拟的。”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告诉记者,上海襟江连海,独特的区位优势赋予上海“既做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又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天生的使命。“要发挥带动作用,首先应有制度型开放的带动。上海是中国自贸区的‘头雁’,为国家试制度、闯新路,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探索、都是创新。制度型开放的创新,孕育出开放发展的‘金种子’,也成为上海‘排头兵、先行者’砥砺奋进的动力源泉。”

以重大国家战略为牵引,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创新有机结合的重要经验。记者在梳理中发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基于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顺势而为提出并逐渐升级的。早在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提出,“要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这是上海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坐标和出发点。

“上海所具备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开放优势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度吻合。”作为十三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对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应发挥的作用有着深刻理解,在他看来,“上海是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敢为创新发展先行者,且具备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优势,这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战略定位,更是上海承担国家使命、推进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强化“三个功能”,打造“一个策源地”

半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强调,上海要聚焦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从上海自贸试验区到临港新片区,改革的“试验田”还在茁壮生长,对外开放的圆越画越大。先天条件和后天使命,注定了上海不能“独善其身”“独惠其身”。新定位、新论断、新要求,意味着上海要担当起新的时代使命——上海不能只做原来的上海。

某种程度上,善于服务、愿意服务、主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是上海的使命所在。“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上海所有的优势不能固化为这座城市本身,应带动形成并焕发为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优势。”周汉民说。

上海的发展,正站上新的历史起点。“上海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经济中心地位显著、科技创新实力雄厚、对外开放程度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会副主委、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国华认为,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创中心,拥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网络,可为长三角提供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桥梁。同时,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创新成果丰硕,也能够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出带动作用。

“上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同时也是高素质人才汇聚之地,会带来理念方法和观念的革新。”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民盟上海市委会专职副主委丁光宏说,“上海发挥出的带动作用已经有所成效。”

多位接受采访的党外人士表示,上海要想当好长三角一体化“龙头”,必须应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实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积极发挥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作用,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上海在要素自由流动上进一步作出表率

一江春水向东流,入海时清澈依旧,这是三省一市共同的心愿所在,也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太浦河,跨越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这条河的属性应定为水源、运输,还是一般河流?”丁光宏告诉记者,他在一次调研中就被“难住”了。

“绿色与发展如何协调好,上下游看法是有区别的。如粮食运出需机动船,如若是水源地,船就不能开。”丁光宏说,表面上这是三省一市都有各地发展的需求,但受限于行政区域藩篱,尤其涉及民生、营商等公共行政服务领域,背后深层反映的还是机制、观念上的一体化亟待进一步打通。“建议将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建成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区。不只要聚焦一项项具体措施,更要聚焦思想观念转变和体制机制变革。统一规划协调、统一财税机制、统一环境保护标准等,如可经三省一市人大机构授权编制一体化法规进行统一管理。”

“什么叫一体化?就是经济发展的整个版图需要再造,举措要系统集成,根本在‘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周汉民认为,按照上海市构建“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要求,需进一步发挥出上海五大新城的中心辐射功能,就涉及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方面进一步打开大门,探讨形成新的规则。“上海应在要素自由流动上进一步作出表率。”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的话题,也是长三角在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需要不断探索、破题的重点。

李国华在调研中发现,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是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但各省市发展优势产业、创新产业的相似度较高。“上海要抓住科技创新优势,鼓励科研团队拓宽视野,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率先打破行政壁垒、消除无序竞争,促成人才、知识、成果在长三角区域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化内卷内耗为共生共赢。”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副主委邵驰则认为,应加强长三角地区产业链整体规划,分行业精准施策,集中优势资源,聚焦扶持政策,突出重大项目。通过健全产业链跨区域协调机制,推动形成跨区域产业链发展协调机制,促进产业链跨地区分布的税收和统计体系。“建立长三角一体化产业链安全评估体系,定期对关键产业链进行风险监测和安全性评估,构建产业链安全性预警系统。”

“一体化具有特殊性,建议在上海或其他省份设置三省一市跨界中介组织,或能有效缓解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行政边界障碍。尤其编制地方项目方案时,建议上海充分考虑各方权益,鼓励协同探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补充说。

2024-06-07 本报记者 付振强 党外人士建言加快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之“上海篇”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3081.html 1 当好“领头羊”,上海将加速开放创新 63,08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