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8月,为了发展根据地经济,中国共产党在山西省沁县创办了上党银号。上党银号以及其所发行的上党票,在打击伪钞、刺激生产、调剂金融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晋东南根据地的战时经济稳定和发展,且积累了一定的货币斗争经验,为后来冀南银行的成立和发展积累了经验。
创立于危难之际
1938年4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带领晋东南军民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恢复并发展了以沁县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随后中共冀豫晋省委随同总部也返回山西省第三专属所在地沁县。
1938年8月,出于贯彻抗日根据地“独立自主”的建设原则以及发展根据地内部经济、稳定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实际考虑,中共冀豫晋省委决定成立自己的银行,掌握、发展根据地的财政。8月末,在根据地八路军、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以及山西省第三行政专署和第五行政专署的组织筹备下,上党银号在山西沁县正式创立。银号内部设有会计股、发行股、总务股和营业股等科室,归第三专署秘书处、财粮科统筹管理。外部设有印刷厂一处,负责办理纸钞、宣传小报、公文表格等的印刷业务。
经过短时间的发展扩充,银号人员陆续配齐,有出纳员、兑换员、各股的干事、勤杂以及印刷、装订人员等,共计80余人。所有工作人员享受部队供给制待遇,穿军装。除了给正、副管理各配备一匹马之外,行政专署还给银号拨配冲锋枪4支、手枪2支、步枪8支,骡马6匹及铁皮保险柜1个,用于保障日常业务的正常开展。银号实际负责人为主管王贺五、副主管王干卿、会计股长刘大枪、出纳股长焦俊熙、总务股长范烈侯、营业股长李培云等人。
1939年初,随着辐射范围的不断扩大,上党银号又相继在长治、辽县、沁源等地设立分号。银号除发行纸币外,还开展了兑换、低利借贷、救济失业工人等金融业务,并与伪币进行了复杂的货币斗争。
多面额纸币的发行与流通
上党银号的基本任务是发行货币,活跃经济,筹划财务,扶持生产。上党银号发行的货币,称为上党票,这是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发行最早的一种货币。
上党银号创办时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四个部分:其一是第三行政专署划拨的20万元财政经费,以法币和省钞作混合支付;其二是第三专署下辖各县集资上缴以及士绅富商的捐助,约30万元;其三是社会各界捐赠10万余元;其四则是阎锡山给晋东南抗日军民部队的供给经费。通过经费划拨与军民自筹,上党银号总计筹资近百万元,为纸币的发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8年秋,上党票正式印制,由银号副管理王干卿全权负责。建设之初,计划按照三专区总人口平均每人3元的数额发行上党票,总发行金额共300余万元。印制的面额分别为伍元(红版)、壹元(蓝版)、伍角、贰角、壹角5种。其中,伍元、壹元为本币,伍角、贰角、壹角等小额钞票为辅币。
1939年3月,为适应流通和使用的需要,上党银号决定在本币和辅币的基础上,发行分单位辅币。随即在沁县桃卜沟增印壹分、贰分、伍分三种辅币。不过,由于当时局势紧张,这些以分为单位的辅币夭折于萌芽之初,未能上市流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党票的布局规模与流通范围。
从钱币式样和印制过程来看,上党票已经初步具备了近代纸钞的特点和要素。所有票面上印有“上党银号”4个篆字、防伪暗记以及经理、副经理的章印。印刷流程也非常严格。设计人员要先把设计好的钞票图稿精细地画在药板上,再反印在石料上,然后由专门刻版人员精心雕刻。工艺要求极其严格,没有任何的辅助设备,一刀刻错,整版报废。钞版完成后,装机印刷,上一遍油墨印刷一张,印刷工人再用水布抹一次版面。印成之后,经过清点验收,打上编号,盖上骑缝章,经发行股备案后方可发行。准予发行的上党币由上党银号发行股派专人押运,用驮骡走太行山路秘密送往沁县、屯留等地,然后再转往其他分号。
上党票发行之初,因为信誉较高,又因有多种面额便于交易,得到了民众的普遍欢迎和广泛使用。上党票与法币、晋钞、银圆相同比价流通于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第三、第五两个专署所辖的28个县,流通区域覆盖晋东南地区两万多平方公里,300多万人口。后期,在晋南、晋中、冀南和太行山东麓的部分区县也曾流通使用,影响甚广。
光荣完成历史使命
上党银号成立后,曾在沁县郭村等地驻扎,之后由于形势紧张,为了防备日军进攻,银号又先后从沁县的北神山、龙泉寺搬迁到沁源县的陈家岭、崔家沟一带活动。1938年秋,由于对敌斗争的需要,上党银号及所属的印刷厂才从沁县的桃拨沟搬迁到沁源县的塔则沟,重新开展了各项业务,恢复了印刷厂的生产。银号从沁源桃拨沟搬迁前,先派了几名同志到塔则沟一带察看地形,并向当地老百姓了解了附近的情况,而后才派后勤人员到塔则沟选房。他们选了20多间住房,选择了印刷厂的机房,还选了马棚、草房。一切准备就绪后,银号及印刷厂才于当年深秋全部搬到塔则沟。印刷厂的机器是拆开后用驮骡运到塔则沟的。
上党银号及其印刷厂在塔则沟期间,得到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都主动为银号办事。他们常常去沁县、屯留、安泽等地,为银号采购、驮运粮食及其他物资,居住在塔则沟附近桦树背的史来管则主动为银号做豆腐,并亲自送到伙房。妇女们则利用空闲为银号的同志们缝补、洗涤衣物。银号的同志也经常和老百姓拉家常,帮群众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在春种、夏锄、秋收农忙季节里,银号的同志们利用休息时间帮老百姓送粪、下种、锄苗、收割打场,赢得了群众的赞誉。
1939年7月,日军6个师团5万余人,分六路向晋东南发动第二次“九路围攻”。下属的第一〇九师团南犯交口,侵占了沁县县城,上党银号的生存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根据上级指示,上党银号与第三行政专署党、政、军机关部队共同进行战略转移,到外线打击日军。部队在转移途中与日军遭遇。八路军利用山林有利地形与日军浴血奋战,予敌重创,成功突出了日军的重围。
上党银号总号再次跟随专署机关向沁源西部大林区转移。行至牛窑坪、韩家沟、姚家庄一带时,和日军发生激烈战斗。日军大“扫荡”结束后,上党银号随同决死一纵队继续战斗在沁源城南一带。但在战斗中,上党银号所带的几十驮账簿、钱钞都有散失,部分驮骡落入敌手,大量钞票也在战火中毁于一旦,但是银号的实力尚存,上党票也仍然在继续发行和流通。
不久,根据形势需要,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划分为太行区和太岳区,在太行区党政机关的领导下,1939年10月15日,冀南银行在黎城县小寨村成立,发行冀南本位币。1939年10月,冀南银行在山西黎城正式成立,突破敌人重围的上党银号工作人员及遗留财产相继并入冀南银行。尚在流通的上党票也“以田赋、税收和向冀南银行借贷的办法,按七折兑换收回”(据《新华日报》华北版报道,截至1942年1月3日,已收回上党币110万元)。至此,曾对山西抗战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上党银号完成了它的光荣使命。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