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统战·两岸

打通两岸融合发展“最后一里路”

——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

本报记者 修菁 高杨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6月12日   第 08 版)

核心观点

●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提出,其目的是要解决台湾同胞国家认同的疏离,实现两岸同胞共同的国族认同,以此作为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

●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给予台胞同等待遇政策;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最根本目标就是建立共同的国家认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最重要的路径就是“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

●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需要在“同等待遇”上下功夫, 需要打通“最后一里路”。福建作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将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014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平潭综合实验区时提出:“两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脉相连,文化相通,没有任何理由不携手发展、融合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公开使用“融合发展”概念。

201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他在参加上海团审议时,首次提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命题,指出“我们将继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同年11月,他会见国民党新任主席洪秀柱时提出六点意见,其中第三点专论“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要积极推动两岸科技、农业、人文、青年发展等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

近年来,两岸融合发展不仅成为两岸和平发展和促进国家统一进程中的高频词。也被应用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推进两岸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为什么要强调融合发展?当前,两岸融合发展亮点和难点是什么?本报就此采访了长期从事这一问题研究并多次递交相关提案的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

记者:近年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不仅成为两岸和平发展和促进国家统一进程中的高频词,也被应用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您长期从事两岸融合发展的研究,到底什么是两岸融合发展?它有哪些特征?请您解析一下。

杨毅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就是在两岸交流合作、全面互通的基础上,通过给予台湾同胞同等待遇政策,使两岸同胞能够在各个领域都进行深度的融合,在共同发展、共享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两岸同胞共同的国家认同。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给予台胞同等待遇政策;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建立共同的国家认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最重要的路径就是“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

记者:推进两岸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进程中,为什么要强调两岸融合发展?两岸融合发展与国家统一之间,有什么联系?

杨毅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重大战略举措。在2019年1月2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表示“要勇于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实际上,探索两岸融合发展之路就是探索两岸和平统一之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祖国和平统一的必由之路,具有极为关键的重要意义。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成为我对台方针政策。促进和平统一的路径,就是两岸交流合作与平等谈判。为此,制定了“两个寄希望”的工作方针: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一方面是促进交流合作,达成两岸直接三通,形成两岸命运共同体,密切两岸的关系,为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基础。另一方面是促进两岸当局(或是国共两党)进行谈判,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两岸交流合作取得积极成果。两岸实现了直接三通,两岸的人员往来十分密集。两岸经贸十分密切,两岸当局接触谈判也取得了积极成果,签订了20多项协议,特别是2010年两岸ECFA的签订,2015年两岸领导人举行了会谈。

然而,我们也非常遗憾地看到,在两岸交流与谈判取得积极成果的同时,台湾社会的国家认同并没有发生同步积极的变化趋势,而是出现了相反的变化方向。近40年来,台湾社会的国家认同与统“独”心态却越走越远。出现了两岸关系在不断地发展,台湾社会的国家认同感反而在疏离的现象,最终导致2014年“太阳花学运”的爆发,两岸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被终止,两岸经济一体化过程受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受到严重挫折。之后的2016年台湾两项选举,蔡英文上台执政,民进党全面执政。台湾社会也从“蓝大于绿”变成了“绿大于蓝”,台湾政局被翻转。民进党当局执政之后,拒不放弃“台独”立场,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失去了和平统一谈判的政治基础,两岸关系进入严峻复杂的阶段。

因此,要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目标,就不能再寄希望于台湾当局,而必须更加坚定地希望于台湾人民。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目标,就要首先解决、克服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疏离”问题。显然,单靠以前单纯的交流合作路径是不可能解决的,因此必须寻找新的路径。“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提出,其目的就是要解决台湾同胞国家认同的疏离,实现两岸同胞共同的中国认同,以此作为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

记者:当前,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亮点和难点是什么?

杨毅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目的在于解决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疏离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台湾就很难摆脱“台独”对台湾政权的掌控,也将导致美国有插手台湾的空间和条件,和平统一也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事关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和前景,两岸融合发展意义重大,而且一定要取得实效。

但深化两岸融合发展面临着许多障碍,是一条需要探索的新路,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最大的困难就在于两岸仍处于敌对状态。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处于内战状态并没有被消除。同时,台湾海峡也曾经是冷战的前沿。内战加冷战的双重结构性矛盾深深地影响着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影响着两岸同胞的感情交融,是阻碍两岸融合发展、建构共同国家认同最大的客观障碍。

其次,“台独”分裂势力与美国等西方势力以“去中国化”刻意塑造台湾同胞的“台独认同”,解构“中国认同”,以此作为其推行“台独”、阻碍两岸和平统一的主要路径。因此,民进党当局对两岸融合发展进行刻意阻挠,设置了许多障碍。如制订了“反渗透法”、修订“国安五法”,在台湾实行“绿色恐怖”,对参与两岸融合发展的台胞从法律上的打击。民进党当局的一系列倒行逆施,增加了两岸融合发展的难度。

再次,两岸融合是新路,需要新思维。长期以来,“交流合作”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路径,使我们长期停留在两岸的“交流思维”上。“融合发展”与“交流合作”在现实中相互促进互为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实践方式和实践目标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需要在“同等待遇”上下功夫,这种两岸的“融合思维”需要有一套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模式。因此需要克服我们以前的思维惯性,重新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思维。

最后,还有其他一些具体问题。如两岸信息不对称、同等待遇政策还不够完善、落实政策还存在“最后一里路”现象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时间和过程。福建作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将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是严峻复杂的,使得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必然是一条不会平坦的道路,是一条艰辛曲折的道路,需要做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迎接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记者: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台湾同胞的桥梁和纽带,全国台联在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过程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发挥好这些作用?

杨毅周:全国台联作为党领导下的、居住在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组成的爱国人民团体,是海峡两岸的桥梁纽带,是台胞之家。早在2007年,全国台联就修改章程中设立专条要求采取措施加强与常住大陆台胞的联系。2022年最新的章程修改第四条明确指出,台联要“团结凝聚常住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帮助他们了解和理解祖国大陆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方针政策,协助他们在祖国大陆投资、求学、就业、兴办公益慈善事业,认真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排忧解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推动逐步实现台湾同胞在祖国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团结和动员他们与祖国大陆同胞和衷共济、共同奋斗,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这些年来,台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台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按照中央对台决策部署和台联章程要求,积极配合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工作,把常住大陆台胞作为台联工作的重点,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做出台联的贡献。

一是在扩大两岸的交流合作中,增加融合发展的因素。通过举办各种交流活动,吸引台胞到祖国大陆来交流访问。如持续扩大举办台联青年千人夏令营、冬令营、和平小天使、台胞社团论坛等品牌项目,在活动中增强对台胞的引领,介绍大陆对台胞的同等待遇政策,引导台胞正确认识祖国大陆,使更多的台胞能够正确认识大陆,愿意到祖国大陆来发展学习生活,引导台胞积极参与两岸融合发展。

二是协助常住大陆台胞更加顺利融入祖国大陆。根据不同领域常住大陆台胞的特点,举办形式多样的研习班、主题交流营等,学习在大陆就业创业的方式方法,协助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大陆的发展成绩、历史文化、政治社会制度,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祖国大陆,不断增强他们的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

三是组织常住台胞参与台联的制度化建设。通过台联的机制化渠道,让常住台胞能够在祖国大陆深度开展参政议政,在政治参与中更好地实现两岸同胞的融合发展。在常住台胞集中区域设立“台胞之家”,在各方的支持下指导常住台胞积极开展活动、建言献策。

四是积极为常住大陆台胞排忧解难。常住台胞在融入大陆的过程中,总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台联平常积极联系常住台胞,努力解决他们反映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听取常住台胞的意见和建议,反映其心声。对于较为成熟的意见和建议,由台联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转化为代表意见或政协提案,努力从制度上解决问题,为建立完善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同等待遇政策制度体系作出贡献。

2024-06-12 本报记者 修菁 高杨 ——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3240.html 1 打通两岸融合发展“最后一里路” 63,24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