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携程发布《2024年端午节出游报告》,数据显示:今年端午假日周边游、本地游再度受青睐;国内游、出境游人次相比去年均有相应提升;传统民俗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前来体验,端午入境游预订量同比增长115%。
传统节假日激发了人们对国风文化、特色民俗的探索欲望。在携程平台上,可以体验端午特别活动的景点超过百家,如安居古城端午龙舟会、夜上黄鹤楼荆楚主题游园会、方特乐园端午主题活动等;平台上端午相关日游线路有数百条,包含了采艾蒿、做香囊、观看非遗表演、汉服旅拍等国风体验项目。
文博游继续引领“国潮风尚”,有特色主题的博物馆在端午假期更是搏位出圈。报告显示,端午假期上海博物馆、上海电影博物馆、石刻艺术博物馆、成都川菜博物馆热度周环比翻10倍。另外,充斥着特色非遗表演、传统文化体验项目的古镇在端午假期大放异彩。携程平台上假期古镇日均搜索热度较平时翻番。
在端午假期,多地因地制宜推出丰富多样的民俗休闲活动,文化、国风、“新中式旅游”成为拉动旅游市场增长的新热点。“秦风十里”的咸阳,凭借“西安都市圈”的优越地理位置及悠久的历史古迹,在端午表现亮眼,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82%;坐拥三星堆古蜀文明遗址的四川德阳端午订单量增长73%;以陶瓷文化出圈的“瓷都”景德镇端午同比增长72%。
传统节日也成了外国游客深度了解中华文化的一扇窗,端午节深度“圈粉”外国游客。携程报告显示,小长假期间,平台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115%。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和马来西亚的游客最多。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杭州、重庆、西安、南京和青岛入选端午入境游十大热门目的地。同时,携程包车游业务还接到许多华侨客人“寻根问祖”与“非遗体验”的需求,传递着海外游子“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美好情愫。
民俗小城游、沉浸式新中式游、城市微度假等在内的各类新趋势、新玩法,极大丰富了游客的出行体验。如何提升“新中式游”的旅游质量,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听委员和代表怎么说。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常委,河南省委会主委梁留科:
民俗游热度持续升温,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对广大游客的吸引力。随着“新中式”旅游的兴起,这种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手段的旅游方式是未来旅游的发展方向。可以预见,“新中式”旅游将变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并代表文化导向。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载体,其传承与发扬离不开科技的赋能。从大数据的精准分析到智慧化、智能化的处理手段,再到场景创新的实践应用,科技正在以多种方式激活和保护传统文化,为其发展与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在“新中式”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内容为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首先,在开发民俗文化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次,我们需要妥善平衡自然景观与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既要保护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又要促进自然景观的和谐共生。最后,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民俗资源,打造高品质、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同时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典文献室主任刘宁:
以往端午节赛龙舟,人们只能站在岸边为参赛者加油鼓劲。如今,一个手机在手,便能观看到全国各大龙舟比赛的现场,随时点赞,还能购买精致的龙舟模型等文创产品,人们对民俗活动的参与度和关注度都有所提高。然而,媒体手段的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它让遥不可及的东西变得触手可及,但同时也可能让各地的特色和差异逐渐消失。民俗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容易遭遇同质化的问题,人们过于追求“流量”,可能会忘记本地独有的风情。因此,我们应在保护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性方面下功夫。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谷树忠:
在旅游开发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要坚持生态旅游,发展生态保育型、环境友好型的旅游,游客要尽量选择绿色低碳的方式出行。要加强旅游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与监测,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强度进行评估,对开发过程进行全程监管,防止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加强保护性开发,走可持续的旅游发展道路。
要提高老百姓特别是游客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提倡爱护草木、山石等旅游资源,不带走一片树叶、一枝花草、一粒石子,只留下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