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商贸流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如何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更好发挥商贸流通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基础性作用,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助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求。
202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为14.4%,较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全国货物周转量24.77万亿吨公里,铁路货运量、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快递业务量稳居世界第一。从我国商贸流通体系的内外形势看,一方面,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超大规模内需潜能加速释放,需要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更大范围联系生产和消费。另一方面,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加速调整,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更高水平支撑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当前,我国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仍面临一些问题:商贸流通领域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网络分布不均衡、规划设计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应急、冷链等物流服务存在薄弱环节;主流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仍然比较传统粗放,流通效率和成本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信息技术、新型设备、金融工具的运用尚在起步阶段;商品和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仍面临隐性壁垒,流通规则和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随着分工越来越细、经营主体不断增加,流通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不传递问题越来越难解决,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加速培育现代商贸流通领域新质生产力可以从畅通要素流通网络、激发技术创新应用、提升要素配置效率、鼓励扶持新业态、优化体制机制五个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构建点线面结合的覆盖枢纽、通道和网络建设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建议推动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建设和相关政策的制订;加快重大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加强仓储物流枢纽与区域交通、产业、商贸联动,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适度超前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眼全球进行基础设施布局,打造更牢固的全球产业链;提升高速公路与城市内部道路的连接效率,重点关注堵点卡点的衔接、疏导和通畅等。
二是积极鼓励企业加大先进技术创新和应用,分类打造绿色、低碳、智慧的供应链体系,支持现代物流装备产业发展和接入。支持链主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强化链式创新、区域协同,提升链主韧性和安全水平;积极应用新能源技术,推广新能源汽车在干线运输和末端配送等环节使用;加强低空飞行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等布局,提高空域资源供给,推广社区配送、城际物流等应用场景等。
三是降低集疏运体系成本,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通过优化运输结构,优化主干线大通道,统筹规划物流枢纽等举措,有效降低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引导产业园区统筹建设物流仓储资源,发展集约化物流,放宽对仓储物流用地的绩效考核,助力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探索一揽子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构建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金融供给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等。
四是培育高能级流通主体,鼓励商贸流通新业态。引导链主企业和龙头商贸企业逐步形成一批控股生产基地、制造加工、物流配送、终端销售的综合性商业集成服务商;加快培育跨境电商平台、国际分拨中心等新兴业态贸易商;引导各平台企业上链、互联,推动完善“平台+园区”的规模化运行模式,形成一批专业细分领域的服务平台集群,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和数实融合发展;整合电商平台、物流企业、制造业企业,积极打造“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样板区,推动企业走出国门抱团出海。
五是优化商贸流通制度、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从国家层面推动产业体系标准化发展,降低流通体系整体成本;建立完善流通领域信用信息的征集、评价和应用标准规范,探索建立以行政管理信息共享、社会化综合信用评价、第三方专业信用服务为核心的内贸流通信用体系;强化商贸流通领域碳足迹标准计量、碳标识认证等专业服务供给,加强与国际标准衔接互认;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发展机制,协同联动交通、商务、海关等部门,推进设施建设、政务及运输服务、标准制定等方面的重点工作任务;建立商贸物流体系应急管理机制,构建一体化的应急保供预案和物流体系,实现平战结合、多点发力、体系运转。
(作者吴德胜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杨越系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智库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