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中西医“双向奔赴”是未来医学发展方向

本报记者 吕巍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6月18日   第 02 版)

“中医、西医在治疗疾病中各有所长,面对不同疾病以及疾病的不同阶段,两者各有优势和短板,只有有效整合中西医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好各自优势,才可以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在17日举行的全国政协“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张勉之的这段发言,引起了与会政协委员、专家的强烈共鸣和热烈讨论。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国医大师张伯礼回顾了西医传入中国后的历史。他说,100多年前,西医刚传入中国时,中医大夫的态度就是欢迎的,以中西医汇通学派为代表的中国医学先贤开始了中西医融合的实践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赋予了中医和西医同等重要的地位,从“团结中西医”到“中西医结合”再到“中西医并重”方针的确立,使得中医与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如今,这条路已经走了半个多世纪了。这是一条大道,越走越宽,但也遇到了很多阻力。其中一个很大的阻力就是,在中西医能不能结合、能不能协同这个问题上,还有很多人有疑虑。”张伯礼直言。

在张勉之看来,这种疑虑的形成来自理念上的差别。“中医和西医在对疾病的认识方面存在理论差异,且都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张伯礼举了个例子。“像前列腺炎,西医的评价标准是肥大的前列腺有没有缩小,没有缩小就是没有疗效。而在中医的评价体系里,虽然前列腺没缩小,但是尿后滴沥的情况改善了,尿等待的时间减少了就是有效。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该听谁的?”

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原副校长赵家军认为,中西医在一些问题上达不成共识的主要原因就是中西医大夫相互交流太少。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也认为,中西医大夫既没有“坐”在一起沟通,也没有“站”在一起治病,自然无法“完美结合”。

“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中医大夫不太懂西医,西医大夫又不懂中医,因此,我们要加大综合性医院中西医结合建设,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张勉之表示。

大家都认为,中西医不是为了结合而结合、为了协同而协同,其最大目的是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感受,让患者获益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西医结合意义重大,也是势在必行的。

“过去,‘中药+西药’就是中西医结合,这是中西医结合的低级阶段,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应是中医和西医的有机、有序结合,真正达到优势互补。”在张伯礼看来,中医的思维和西医的技术相结合,用中医之道驭西医之术,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中医药之所以传承数千年而历久弥新,就是因为它不断吸收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不断总结经验自我革新,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坚守中医思维,读经典、做临床、参明师、育悟性,为中医振兴贡献力量。”张伯礼说。

2024-06-18 本报记者 吕巍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3521.html 1 中西医“双向奔赴”是未来医学发展方向 63,52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