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讲坛

瓷文化的古与今

本报记者 郭海瑾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6月19日   第 12 版)

与方李莉老师的这次约稿,其实是一次“命题”作业。方老师曾师从费孝通先生,她秉承费先生“从实求知”的学术传统,与学术团队扎根景德镇30年,对景德镇千年瓷业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城市变迁进行长期观察和思考,形成了丰厚的著述。景德镇瓷器,世界闻名,是中外经济交流、文化交融的一张亮丽名片。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当下,从瓷器切入,以探寻其交流互鉴与发展的历史。思绪落定,便与她打电话做了一次深入的沟通。

没多久,提纲发了过来。她说,话题很好,十分贴合当下,又能让读者了解瓷器是如何输入到欧洲的。我虽然感觉到方老师的切入点十分有意味,但也有一些好奇:中国瓷器从唐代就开始出口海外,到17至18世纪时,欧洲曾兴起了长达百年的“中国热”,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也远销欧洲,深受欧洲人民追捧。那么,作为中国瓷器重镇,景德镇的工匠们是如何应对如此庞大的订单?他们是如何制作的?这对中国的瓷器技术和艺术发展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带着这些问题,作了更进一步的沟通后,她说,瓷器,本身就具有着独特的作用,且不说它自身的艺术价值,就说它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贸易往来的重要商品等,就有很多呈现,“这些内容足可以写一本书了。”电话那边她笑着说。

是呀,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瓷器不仅是科技、艺术与文化的结晶,更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新时代,如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瓷器的传播与对外交流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方李莉说。

2024-06-19 本报记者 郭海瑾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3642.html 1 瓷文化的古与今 63,64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