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国是·生态

写在绿水古桑间的履职答卷

周冰 刘琪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6月21日   第 09 版)

初夏,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已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行走在6000余亩古桑林中,空气中满是椹果的香甜。

曾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有着“无风三尺土,有风沙满天,关门盖着锅,土饭一起咽”的民谣。如今,这片珍贵的古桑树不仅是“沙海变桑田”的历史见证,也成为当地居民走上富裕之路的“宝贝”。

近年来,夏津县政协将“深挖遗产地资源优势,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推动夏津绿色发展的工作着力点,广泛开展活动、凝聚共识,围绕中心工作发挥参政议政职能,为夏津发展建言献策,将履职答卷写在绿水古桑间。

凝心聚力,保护与发展并举

夏津县地处鲁西北边缘的冲积平原,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流经此地又多次改道而行,形成了30万亩的沙河地。在与风沙斗争的严酷生存环境中,夏津人民利用桑树的特性,开启了以桑治沙,抗争千年的传奇故事。

如今,这片古桑林已经被评为全球重要文化遗产,如何开发好这片历史留下的珍贵资源,是十几年来围绕一代代政协人的重要课题。

夏津县政协委员们一致认为,振兴全县桑产业发展既不能走传统的大建设、大开发的老路子,也不能畏手畏脚、闲置这片宝贵的自然遗产。要坚持生态与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中开发利用。

2014年夏津县政协委员高新恒提出,要优先保护珍稀濒危果桑种及品种,保存果桑种质基因,汇集、保护一批珍贵的林木遗传资源,保证树种遗传改良的可持续性,同时维护树种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2018年夏津县政协委员张勇提出,在保护的基础上,要以古桑树群为依托和载体,以桑产业发展为契机,延伸桑产业链条,促进和带动旅游业的二次腾飞,探索桑文化桑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

到如今,历经一代又一代的改良与精进,以桑树为主的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总面积已经达到12.8万亩,成为了集现代桑产业示范、科普教育、乡村旅游、农业创意产业孵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综合示范区。

以文兴城,传承与创新并重

不仅要传承好,同时也要激发这片千年古树林的新活力。

如何更好地挖掘古黄河、桑林遗址的文化资源,助推文旅产业发展,夏津县政协组织委员及有关文史专家开展“以‘两河’文化为依托,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主题协商活动,实地调研并召开座谈会。

“要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促进其与经济发展更加紧密融合。”委员们建议。

为了推动委员们的建议落地,夏津县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初步形成了集旅游观光、果品采摘、休闲娱乐、养生度假于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如今,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的自然风光、古桑产业的创新活力,以及地方戏曲的文化魅力,见证了夏津在文化融合、农业遗产保护以及传统与现代交融等方面的成就。

融合发展,产值与“颜值”并行

“过去运送不方便,产的桑椹吃不完又卖不了,只能烂在地里,可惜得很。现在不仅能卖到别的地方去,还能卖给工厂加工果酒点心,收入是越来越高了。”在县政协关于延长产业链条,振兴夏津桑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期间,桑农向委员们这样透露道。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也是宝贵的特色产业资源。百年以上古树2.8万余株,年产椹果1.4万吨。但是椹果保质期短、放不住、运不出,被当地人戏称“不长腿”的作物。

为了破解产业困境,委员们经过多方奔走、广泛调研给出了答案:维护生态链,延长产业链,做强技术链,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子。委员们建议,要鼓励村民以桑树入股并按收益分红,成立加工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桑椹鲜果可以制作成椹干、果汁、桑椹膏等产品,保质期大大延长。同时,桑叶、桑枝、桑黄等还开发出了各种食品和保健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一颗椹果的‘接二连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夏津的生动实践。”夏津县政协主席于春峰说道。“椹”路正在越走越宽,对于夏津来说,更美的风景还在前方……

2024-06-21 周冰 刘琪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3753.html 1 写在绿水古桑间的履职答卷 63,75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