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时强调了和平、开放、创新的全球发展“中国方案”。中国对于“要营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要顺应开放发展的时代潮流,要把握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作了哪些示范和贡献?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科技创新发挥着什么作用?如何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就此,记者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
把握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
学术家园:从宏观而言,中国对于“要营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要顺应开放发展的时代潮流,要把握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作了哪些示范和贡献?
贾庆国:新时代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三大全球倡议”反映了新时代中国鲜明的全球治理观,植根于本国文化和历史经验,体现了对现存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分析、判断和反思,是对现行全球治理的有益补充。
2021年9月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强调共同发展,各国应通过互利合作维护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2022年4月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强调国家间的安全是相互关联的,各国应通过合作而非对抗来实现国家安全。2023年3月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各国相互尊重,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求同存异。
实际上,我国也一直致力于推动和其他国家建构互利的合作关系。比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目前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与参与,通过加强合作克服科技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逆流,强调创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推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贸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更好更快更加绿色的发展。
学术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创新驱动发展。在此次致辞中,也明确提到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转型等。在我国更好融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潮流中,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科技创新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贾庆国: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科技创新成就令世界瞩目。中国不仅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中心,而且成为21世纪基础技术领域有力的竞争者,这些领域包括人工智能、5G、量子信息科学、半导体、生物技术和绿色能源。
自主创新,是我国一贯的基本策略,最近一系列相关机制改革、政策调整,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同时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更加开放的国际交流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对此,我们不仅面临很大机遇,也面临很大挑战,比如西方一些国家针对中国实行“限制”,把我国一些创新型企业列入“黑名单”,限制向中国出口一些高科技产品等,给中国发展创新造成很大压力。同时,新科技出现也会带来一些新挑战新问题,包括伦理上的挑战以及武器智能化、太空军事化等实质风险。对此,我们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在相关领域制定合理规范,推动各国在享受创新成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高新科技带来的风险。当然,中国面临的挑战远远不止这些,需要组织专家学者认真梳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背景下,鼓励推动一些创新成果应用到经济、社会各方面,鼓励企业把高新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过程中。
在人文交流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学术家园:近年来,您所在的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在学术研究、科研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断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有哪些行之有效的途径?
贾庆国:人文交流对于实现国家间正常交往,推动彼此相互了解,加强在经济、政治、安全各方面的合作,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强调推动人文交流的一个主要原因。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由教育部批准设立并由北京大学承办,其前身是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为中美之间的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提供咨询和服务。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不断“扩大”,这一机构的服务范围也从“中美”转变为“中外”。比如去年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发布了《全球人文交流指数报告》,旨在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人文交流对国家之间、文明之间关系的影响,是国内外学界第一次尝试通过科学方法学理化这一领域。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在学术研究、科研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积极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对此,我们做了很多事情,包括推动中外之间的民间交往、接待大量海外专家学者、组织中外青年学生对话、参加不同的国际交流活动等。相关项目很多,很难直接说某个具体项目为深化交流合作带来什么影响,但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意义。比如组织中外青年学生对话,这些青年学生在职业或事业发展的早期,就开始互相认识、建立联系、结下友谊,在他们成为外交主力军的时候,至少会克服或减少很多问题,比如相互信任的问题,使得他们在未来处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时更加从容、客观。
学术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国际视域下,怎样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好中国形象?
贾庆国:交流有助于我们比较客观地认识对方,同时也有助于让对方客观地了解自己。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是希望世界能更加真实、立体、全面地了解中国。想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鼓励交流。
随着中国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其他国家希望知道中国在世界上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中国也努力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但其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这就需要通过交流与学习,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并有针对性地作解惑释疑工作。当然,交流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比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好的经验做法。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学术家园: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在您看来,如何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贾庆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形成对一些问题的不同看法。我觉得,这种不同谈不上存在优劣之分、好坏之分,更多地还是因各自生活方式、价值理念、思考问题的角度等存在差别,这就需要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求同存异,避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
通过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还能够从国际视域深刻体会到彼此文化文明的合理性,特别是自身文化文明的合理性,从而正确抉择出哪些需要坚持,哪些需要找出一个更加合理的方式来缩小差异。比如个人权益和集体权益的权重问题,中国人更强调群体权益、社会权益,背后的逻辑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当大河的水充足了,小河自然就满了,就是说,当群体权益得到充分保护,个人权益才能得到更多保护。美国人则更强调个人权益,背后的逻辑是“小河有水大河满”,认为当个人权益都得到充分保护,那么群体权益、社会权益也就得到了充分保护。双方既需要坚持自己合理的价值偏好,也都需要通过交流和互鉴寻找到更好的平衡支点。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以来,我也在将工作职责与委员履职相结合,比如今年两会提交了两件提案,分别为《关于加大吸引外国学生来华学习力度的提案》《关于鼓励民间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工作的提案》,希望携手更多有识之士共同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美好愿景不懈努力,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出贡献。